爱上内蒙古丨鄂伦春风物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0/11/02

  兴安神鹿摆件。   原生态手工画。   桦树皮生活用品。   手工缝制手袋。   桦树皮笔筒。   兽皮手套。   狍子皮帽子。   鄂伦春民居撮罗子。   桦树皮挂件。   熊造型摆件。   内蒙古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有“北国碧玉”“鲜卑民族发祥地”的美誉...

爱上内蒙古 | 舞动草原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0/11/02

  蒙古族姑娘盛装起舞。   蒙古族汉子洒脱豪迈。   贾作光表演蒙古族舞蹈《雁舞》。 资料图   动人演绎《不朽的情话》。   用舞蹈演绎与马头琴的情缘。   千百年来,蒙古民族生长于草原,寄情于天地,酣畅淋漓的蒙古舞是他们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的内心独白和折射。   蒙古族舞蹈文...

赛舞

来源:人民网   2020/10/17

  10月10日,鄂尔多斯民族歌舞剧院演员表演群舞《家园》。当日,由自治区文联主办,自治区舞蹈家协会、伊金霍洛旗文化和旅游局、伊金霍洛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十届华北五省市(区)舞蹈大赛内蒙古赛区选拔赛在伊金霍洛旗大剧院开赛,从全区各地46家艺术院团、艺术院校、乌兰牧骑选出的9...

许会英:清宫唐卡装裱技艺传人

来源:人民网   2020/10/13

  日前,在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海拉路的韵悟斋文化传承店,记者探访了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许会英和她的清宫唐卡装裱技艺。   许会英和她的丈夫王志刚正在装裱唐卡。在一幅精美的唐卡底边上衬好一条三四厘米宽的彩绸,翻过来一针一线认真缝制……这是手工装裱唐卡的最初步骤。“整幅唐卡都要用手工缝制,一幅唐卡全手工...

鄂伦春族采集习俗

来源:方志内蒙古   2020/05/18

  采集是鄂伦春族狩猎生活的重要补充。各种兽肉是鄂伦春族的主食,而各种野菜、野果则是鄂伦春族的副食。20世纪90年代,鄂伦春族仍保留着采集野菜、野果的习俗。   采集组织   鄂伦春人的采集工作,主要是由妇女来承担,有时也有儿童和老年人参加。成年男子很少参与。每年春秋两季,妇女都会进行...

非遗 | 阿拉善“查玛”

来源:阿拉善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2020/05/12

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的是在阿拉善博物馆“驼乡神韵”展厅中展示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 阿拉善“查玛”。 “查玛”的起源 “查玛”系藏语,意为舞蹈。“查玛”也是“羌姆”的音译,有学者还将其译为“查玛内”“萨玛”“恰木”...

非遗 | 蒙古族纹饰

来源:正北方网   2020/05/12

蒙古族图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人喜爱的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蒙古族在马背上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 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因为盘羊的犄角卷曲好看,所以一般类似犄角形卷曲纹样称为“乌嘎拉吉”,而其它类型纹样称为“贺...

内蒙古苏尼特民俗文化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2020/05/12

苏尼特民俗文化 四季营盘:苏尼特人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放牧习俗。他们根据气候、季节和环境特点,轮流选择春、夏、秋、冬营地,过着放牧生活。 春营盘:选择避风向阳、牧草好,有水源的地方建营盘。惊蛰前后,接羔前搬到春营盘。 夏营盘:选...

科尔沁服饰之乡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0/04/23

  2008年,科右中旗在第四批全区民间文化之乡评选中,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科尔沁服饰之乡”。   2008年,兴安盟行政公署公布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为首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进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

翁牛特木雕

来源: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2020/04/23

木雕马鞍。   翁牛特旗的木雕分为浮雕、镂空、阴雕、圆雕等手法,主要用于实用家具和宗教用具两个方面。实用家具美观、华丽,其中以浮雕最为普遍,在器物的表面雕满纹饰,既有立体感,又造型灵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