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2018,最后一批90后也該進入大學了,而第一批90后,在朋友圈脫發(fā)了、離婚了、出家了……
也有一些,在成為人生贏家的道路上領先了許多步。
前不久,湖南大學的90后副教授陳少威上了微博熱搜。
吸引大家的,不光是他的顏值,還有他的簡歷:出生于1991年,本科就讀于廈門大學,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直博資格,畢業(yè)后,被湖南大學法學院聘任為副教授。
有網友感嘆,簡直就是小說男主走進現實。
90后年輕教授,陳少威并不是唯一一個。
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90后美女老師楊樹,也曾在微博上引起大家關注。
根據公開簡歷,楊樹不僅是首批香港博士獎學金獲得者,而且在國際頂級期刊、會議上發(fā)表過數十篇論文。
除此之外,還有1990年的劉明偵,已經是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
再看她的簡歷:本科畢業(yè)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碩士畢業(yè)于劍橋大學,隨后在牛津大學讀博。23歲時,發(fā)表在《自然》雜志的論文迅速成為其研究領域里引用量前三的文章……
年輕有為已經足夠讓人佩服,而這些集顏值和才華于一身的年輕人,更是讓人羨慕。
在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了,讀書給人帶來的深遠影響。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19歲的小趙高中畢業(yè)后沒有考上本科,而父親認為讀大專沒用,便讓女兒和自己一起擺攤賣韭菜盒子。
父親說:“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來都沒人用,4年花十幾萬,也耽誤時間?!?/p>
但是,讀書對于人生的意義,從來都不只是那十幾萬。
對于絕大多數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來說,讀書能夠讓他們有機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曾經有兩個90后美女網紅在直播平臺上直播撕書,同時稱:“我不讀書照樣開跑車,大學生也得給我打工”。
有人質疑炒作,有人稱這樣的書撕了也不為過,也有人認為只有讀書少了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但是無論如何,能夠說出“不讀書照樣開跑車”這句話的人,顯然沒有理解讀書的真正意義。
《讀書與美麗》中,嚴歌苓道:
“讀書這項精神功課,對人潛移默化的感染,使人從世俗的渴望(金錢、物質、外在的美麗等等)中解脫出來?!?/p>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讓人獲得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而是為了讓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實與豐富起來。
即使在一些大家看來早已“功成名就”的明星身上,我們也能輕易看到讀書對人的影響。
文學批評家朱大可說,李健是中國罕見的知識分子型音樂人?!段沂歉枋帧凡稍L拍攝到李健的家里時,大家都被他的書架震驚了。
他酷愛讀書,在《我是歌手》熱播后,也沒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瘋狂接商演刷存在感,而是選擇避開風頭,一如既往地和所有音樂創(chuàng)作以外的事情都保持著距離。
《人民日報》發(fā)表了他的《讀書的“無用”與“有用”》:
“所謂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讓人眼界更開闊,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而不至于狂妄?!?/p>
胡歌則是另一位“好讀書”出名的明星。
遭遇車禍,處于人生低谷時,他開始閱讀、寫作。他在專欄文章里寫:“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p>
現在提起車禍,胡歌說:“這場車禍就像上天的恩賜,讓一直無法靜下心思考學習的我,忽然有時間去充電。”
有人偷拍到胡歌在酒店大廳看書,旁邊放著行李箱,人來人往,對他好似全無影響;給媒體朋友送禮物,別人送自己代言的各種產品、飾品,胡歌送購書卡……
他們清醒且有分寸,懂得自己要什么。李健說,他喜歡可控的生活,隱藏在生活里,當個旁觀者。胡歌說,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懂得追隨自己的內心。
讀書為你提供更大平臺
IPIN人工智能公司統(tǒng)計發(fā)布了一份畢業(yè)五年的大學畢業(yè)生的平均薪酬,2016年,平均月薪過萬的39所高校中,985、211院校占了30個;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調查中,84%的高管擁有高學歷,48%出身于985名校。
“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受教育不是為了站上頂峰,而是為了不跌入谷底?!?/p>
好的學校意味著好的教育資源,從專業(yè)負責的老師到國家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項目等等。
優(yōu)秀的同齡人會激勵你不斷前行,豐富的校友資源為你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可能。
一紙文憑是許多人向上走的敲門磚。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沈祖堯在2014年的畢業(yè)典禮演講中對學生們提出了一個期望:去過“不負此生”的生活。
他說:“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yè)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
若大學課程一定要有一個實際的目的,我認為就是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公民……這種教育能給人以對自己的觀點與判斷的真理,給人以倡導這種觀點與判斷的力量。它教他客觀地對待事物,教他開門見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亂的思想,教他弄清復雜的而摒棄無關的。”
如果連讀書的苦都吃不了,日后面對著更多困難坎坷,恐怕也無力應對。
年紀輕輕就當上教授、副院長的90后,必然也是為了學習付出了很大一番心血與精力的。
看著他們的故事、羨慕著他們的成就之時,更應該去做的是把他們當做人生的標桿,鞭策自己奮而前行。
不讀書會輸掉什么
作家Ann Morgan曾做過一個TED演講,名為《不讀書的人到底輸了什么》。
人們總說,通過一個人的書櫥,可以認識和了解一個人,而Ann看了自己的書櫥后卻發(fā)現,她的書柜里居然只有英語文化類的書籍,她認識到自己進入了文學盲區(qū),并且為此擔憂不已。
于是,她羅列出了196個國家的書籍清單,制定了高強度的閱讀計劃,通過他人的翻譯幫助完成了閱讀。
在閱讀中,她受到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沖擊,但思想也因此變得更加清晰。
她感慨:“讀書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孤陋寡聞,讓我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時刻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p>
有人在網上求助,說自己很困惑,她大學畢業(yè),在外工作。家里有個姐姐,一直在縣城里,結婚生子,家庭幸福。
可是每次回家,她和姐姐總會在各種事情上產生分歧,尤其是對于家庭和事業(yè)的問題。
她說,每次她都會心平氣和地跟姐姐解釋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姐姐的理解,從來不會指責姐姐在小城市里待久了眼界狹隘。因為她覺得,讀書多也不代表就能明辨是非。
但姐姐總是指責她讀書讀傻了,連個男朋友都找不到。
且不論她們兩人誰對誰錯,單就處事態(tài)度來說,已經是天差地別。
妹妹不指責是因為受到的教育讓她能夠包容和接受不同的意見,而且她懂得讀書不是為了去炫耀,或者為了瞧不起別人。
而姐姐則只會重復毫無意義的指責。
其中區(qū)別只在于,讀書影響的,是一個人的眼界和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
不讀書的人,時間和空間是被眼前的世界禁錮著的,而讀書則可以讓你領略不同的人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與淺薄,并且時刻保持謙卑與謹慎。
學識影響眼界,眼界決定格局,而格局影響人一生。
最怕你一邊鼓吹讀書無用論,一邊看不到平凡和“平庸”之間的天差地別。
原文鏈接:http://culture.kaiwind.com/hot/201804/02/t20180402_6296242.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