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這份婚書比A4紙略大一點,四周飾以綻放的桃花和花枝,婚書的右下方畫著一對戲水鴛鴦,結婚人是安徽的李應中先生和陳曼倩女士?;闀醒氲淖T~古樸唯美:佳偶天成,良緣永締;情敦鶼鰈,愿相敬之如賓;祥葉螽麟,定克昌于厥后;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在婚書的右下方有簽名:“陸翀”、“左玉”。
這份婚書比A4紙略大一點,四周飾以綻放的桃花和花枝,婚書的右下方畫著一對戲水鴛鴦,結婚人是安徽的李應中先生和陳曼倩女士。婚書中央的祝詞古樸唯美:佳偶天成,良緣永締;情敦鶼鰈,愿相敬之如賓;祥葉螽麟,定克昌于厥后;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在婚書的右下方有簽名:“陸翀”、“左玉”。
這份結婚證的發(fā)證機關是湖北江陵縣將臺區(qū)革命委員會,在證書的上方是一段毛主席語錄:在生產中,必須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個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才能實現。證書上的圖案是金燦燦的向日葵和飽滿的麥穗。
寧海藏友翁炳良想給千余件藏品開個婚證博物館
1953年有愛神圖案的婚書
這是一對鄞縣籍夫妻的婚書,婚書的畫面是中西合璧的,上面不僅有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嬉戲圖,還有國外的小愛神引弓搭箭的圖案?;闀系淖T~也十分美好:良緣永結,匹配同稱,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婚書上還貼有三枚印花稅票。
結婚是人生大事,往往有“一紙婚書”為憑。據百度百科,我國的民間婚書最早起源于唐代?;闀腔橐龅奈募s,它包括求婚帖、訂婚單、結婚單和結婚證等。
早期的婚書基本上是民間手書的,多為紅紙黑字;民國時期出現了固定形制的婚書,上面大多印有“伉儷證書”、“結婚證書”等字樣;現在的婚書,就是民政部門頒發(fā)的結婚證了。
寧波寧海藏友翁炳良擁有1000多件婚書和眾多的結婚賀禮類藏品。翁炳良最大的心愿就是開一家婚證博物館,與更多的人分享婚書里的美好與吉祥。
偶遇一份非常精致的舊時婚書
上個世紀60年代末,翁炳良出生在寧海強蛟鎮(zhèn)。1996年,他在寧海知恩中學西大門的南側開了一家舊書店,從事古舊書刊的回收與銷售。翁炳良收藏婚書完全是源于一次偶遇。
1997年,翁炳良到杭州的二百大古玩市場去淘舊書。在一家書攤上,他看到一個精致的長柄狀圓紙筒,紙筒上面寫著“同心永愛”四個大字。他好奇地打開了圓筒,里面露出了一份卷著的絹織物,展開一看,竟然是一份1944年的婚書——“伉儷證書”,大意是一對江蘇籍的新人于當年8月28日在上海福州路萬利酒家舉行婚禮。除了新人的生辰八字和吉祥話語外,婚書的四周飾有祥云和金龍等圖紋,內頁的絹上有手繪的喜鵲和桃花,還有結婚人、證婚人、介紹人和主婚人的名字和印章。
這份證書最吸引翁炳良的地方是左下角的一枚印章:江寒汀。原來,這張婚書上的花鳥圖是江寒汀手繪的,他在作品上蓋了自己的印章。看多了現在簡簡單單的結婚證書后,突然看到舊時的婚書這么精致,翁炳良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他和老板討價還價,以850元的價格買下了這份婚書。
江寒汀手繪的婚書在當年是多少價格?什么人家能夠請得起這樣有名望的畫家來作畫?后來,翁炳良與藏友交流后得知,在婚書上畫這樣一幅畫,畫家大約可以拿到8元大洋的報酬。
不同時期的婚書各有特色
開始收集婚書時,翁炳良主要是跑市場。他起初是跑杭州的古玩市場,買到了一些清末的婚書。
清末的婚書材質質樸,但墨書文采飛揚?!按蟮峦讫垙堄H翁先生大人閣下:伏以海誓山盟喜仰名門之慶,魯書雁帛益增蔀屋之光。喜三星之在戶,卜五世以其昌。恭維親家大人門下,三代遺風六朝望族,慕令郎東床妙選早精六藝,愧小女西郭庸姝初學三從。由水月之言,俯締朱陳之好……”這份女方家長寫給男方家長的婚嫁答謝函文采飛揚,讓翁炳良愛不釋手。
2008年,翁炳良關閉了舊書店到嘉興去打工,常去逛上海的古玩市場。每周五是上海靈石路古玩市場的集市日,到了這一天,他天沒亮就起床坐車去趕早市,再在早上8點之前趕回單位上班。這樣堅持了兩三年,翁炳良手中很多民國時期的婚書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淘到的。
民國時期的婚書,已經有了固定的形制,只需要把新人的名字、結婚的時間、證婚人名字等填寫在婚書上就可以,但是家道殷實的人家一般會請名人在婚書的空白處作畫,現存的民國時期的婚書華麗莊重,多數是書畫印一體。
解放后的固定形制婚書中,早期還留有民國遺風,到了后期就越來越簡化了。翁炳良展示了兩份1968年的結婚證,分別是上海和湖北的,上面都有毛主席語錄,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網上覓得集體婚禮婚書
2010年后,翁炳良開始在舊書網上淘寶。7788網、孔夫子網是他常逛的網站。
一般網上銷售的婚書底價多為幾百元,但是如果有好幾個人都想買這一份婚書,那么大家就要加價競拍了。
常在網上買婚書的藏友也就十來個人,幾輪競價后,多數人放棄了,最后只剩下兩個人在那里較勁,一張五六百元的婚書最后價格飆升到了五六千元,雙方都得不償失。幾次競價后,翁炳良主動找到經常和自己競拍的藏友,兩個人商量,以后在網上看到好的婚書沒必要爭得你死我活的,提前打個招呼,這次你買下次我買。
蒙藏友的承讓,翁炳良從網上覓得了一份民國三十年的集體婚禮的婚書。這是慈溪籍的馮漢云先生和鎮(zhèn)海籍的宋潔萍女士參加寧波旅滬同鄉(xiāng)會第25屆同鄉(xiāng)集體婚禮的結婚證書,婚書上的證婚人有兩位,分別是虞和德和姜梅塢。翁炳良說,虞和德就是虞洽卿,是上海的慈溪籍商業(yè)巨子、社會名流;姜梅塢是象山丹城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是學貫中西的學者。這份結婚證書,非常有地方特色。
網絡是個開放的空間,各地的藏品在網上交匯。除了江浙滬地區(qū)的婚書外,翁炳良還在網上買到了邊疆地區(qū)的婚書、國外的婚書等。
一直想開一家婚證博物館
一份婚書見證了一段良緣,僅僅是翻看這些婚書,也能讓人感到幸福。隨著手中的婚書越來越多,翁炳良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對婚書的研究。
婚書的材質、花紋、書法和圖案決定了其文化內涵。空下來的時候,翁炳良嘗試著寫寫收藏心得,《國內最早的結婚證探究》一文是他對藏品梳理后寫的。
此外,翁炳良還試著研究婚書上的結婚人、主婚人和證婚人的名字,想從這些名字背后發(fā)現婚姻文化發(fā)展歷史、家族歷史和歷史文化名人生活足跡。深入挖掘千余份婚書上的歷史信息,不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堅實的文史基礎,目前,翁炳良的研究工作還只處于初步階段。
除了婚書,翁炳良還收藏了大量與婚禮有關的賀禮牌、紀念品等。翁炳良一直有個心愿,給自己的藏品建個家,為它們創(chuàng)辦一個家庭式的博物館,然后潛心做藏品研究。為此,他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著。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