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國學啟蒙的重要性,意識到讓孩子從小體驗到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可對該怎樣教孩子學習傳統(tǒng)文化卻不甚了了,為了讓家長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國學教育,我們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方法一:誦讀經典
兒童時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處于生命中吸納力與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而這一階段的國學教育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因此,國學啟蒙,首先要以誦讀和背誦為主。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喜歡重復的,且像《弟子規(guī)》、《三字經》這類書,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孩子們很喜歡去誦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孩子們剛開始學習經典古文時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經過不斷重復,他會潛移默化地去思考、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再加上各種講解,家長們不需要擔心孩子只會重復誦讀卻不知其深意。
對幼兒的早期國學啟蒙也要講求科學的方式:孩子在3-7周歲時就可開始進行親子誦讀,家長可以在領孩子一起誦讀經典的同時教孩子識字;7-13周歲的孩子要熟讀和背熟,同時家長要通過一些故事或有意思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解句子的意思。
并且,孩子的讀經順序也是有講究的,建議按以下順序安排孩子進行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
方法二:言傳身教
古文比較難懂,很多家長怕孩子年齡小弄不明白,其實這些問題很容易解決。
在給孩子講解國學時,我們根據(jù)他的理解能力,解釋的深度和廣度也應不一樣。
比如“凡是人,皆須愛”,三歲孩子能明白“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就夠了,五六歲的孩子可以跟他講懂得愛就是替他人著想,而十歲左右的孩子應明白尊重和理解一個人也是愛的表現(xiàn)。
國學教育不應為了教國學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實實地用國學規(guī)范孩子的言行,或者說用國學里的格言指導孩子做事。
因此,讓孩子跟讀、聽爸爸媽媽講解、背誦國學不是終極目的,關鍵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場景,讓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弟子規(guī)》中所說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教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回家后脫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亂扔亂放,以免污損褶皺,用的時候找半天。
如果平常家長這樣以身作則,在教孩子的時候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再比如,當孩子說話不算數(shù)時,答應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動畫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結果又反悔、耍賴,這時候媽媽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來教育孩子,這些格言言簡意賅,讀來朗朗上口,孩子在記誦的過程中能潛移默化地接納它們,逐漸養(yǎng)成美德。
等到孩子年齡稍長時,再系統(tǒng)地教他們誦讀《論語》、《千字文》等典籍,讓孩子明白更多的做人道理。
方法三: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有人說國學很枯燥,很難學,可是學英語、學彈琴也很枯燥,為什么孩子也得學呢且也能學會呢?
興趣是靠培養(yǎng)的,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喜歡認字、彈琴?,F(xiàn)在,大多數(shù)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沒有讀過這些國學經典,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沒有家長的以身作則,家中沒有學習的榜樣,孩子自然興趣也不大。
如果家長能夠靜下心來,每天情感豐富、抑揚頓挫地讀半個小時書,每次都叫孩子一起來讀,并配上古典音樂,雖然有些調皮的孩子開始不配合,但是時間一長,孩子一定會開始愿意跟著讀了,哪怕他只跟讀5分鐘、10分鐘,家長也要給予適當?shù)谋頁P、肯定,讓他有成就感。
平時,可以隨身攜帶《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等口袋書在路上讀,或是在車里播放相關音頻,充分利用這些時間,讓路上的時光也能進行國學教育。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