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正是對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真實寫照。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簡稱內(nèi)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qū),接鄰八個省區(qū),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級行政區(qū)之一。這里不僅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天然草原,原始湖泊等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還有民族草原大賽馬,騎馬射箭,搏擊摔跤、祭祀敖包等蒙古族草原文化習俗。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jié)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yōu)榱藨c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澳沁_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fā)。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而其中體現(xiàn)力量和技巧的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
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蒙古族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jīng)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體育活動,也是一種娛樂活動。所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近代方志記云:“肇自古昔,為蒙古最嗜之游戲,今則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爾博祭日,則必舉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單衣,跨長靴,東西各一人,登場而斗,以推倒對方為勝。族長及王公臨而觀之,授勝者以獎品,平時則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這說明蒙古人不但在那達慕和祭敖包時進行,而且在平時也三五相聚,搏擊為樂。
蒙古式摔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摔跤比賽時,身穿銅釘牛皮坎肩“昭達格”,頭纏紅、黃、藍三色頭巾,腳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帶,下身穿套褲,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出場時,雙方摔跤手揮舞雙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級,采取淘汰的方式,決賽出冠軍手、亞軍手和第三名,分別授予榮譽稱號和獎品。
摔跤參加人數(shù)不限,但須成偶數(shù),少則二至四人,多則一千余人,比賽勝負采取單淘汰法,蒙古族有許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壓等十三個基本技巧演變出一百多個動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帶、褲帶,但不許抱腿,不準打臉,不準突然從后背把人拉倒,觸及眼睛和耳朵,不許拉頭發(fā),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開始的時候,摔跤手要著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短袖背心,上面釘有數(shù)行銅釘和銀釘,背面有圓形眼鏡或“吉祥”之類字樣。蒙古語稱昭達格。下身穿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肥大套褲,用十五六尺長的白綢子和各色綢料做成,腰間系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短裙,蒙古語稱希力布格,腰上還扎有花皮帶,庫掏前面雙膝部為繡有別致的圖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圖案。腳登蒙古靴和馬靴,頭纏紅、藍、黃三色頭巾,脖子上掛著五彩飄帶。
搏克內(nèi)涵非常豐富,涵蓋蒙古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哲學思想的方方面面,它不但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聰明和智慧的結(jié)晶。
經(jīng)過參與、交流、拼搏、競爭,達到消除隔閡、忘記仇恨、增進友誼、加強團結(jié),最終達到所有的人高興、歡樂,皆大歡喜的目的。攝影:金盾馬術團隊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