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章談古詩詞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是馬致遠。致遠是他的字,號東籬,不知他的名叫什么。漢族,元代著名戲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也有人說,他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其生卒年代不詳,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約生于公元1250年,卒于1321與1324之間。他曾在浙江當過小官,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相當于一個辦事員)。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因寫了《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短靸羯场で锼肌芬堰x入現(xiàn)在出版的初中語文課本。
下面講馬致遠的一個故事:
馬致遠滿腹經(jīng)綸,一生奔波,但在仕途上始終沒有有任何進展。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精力與快樂都集中在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他寫的雜劇、散曲影響極大,遐邇聞名。這里講一個因他的影響,使家鄉(xiāng)躲過了一場劫難的傳說。
馬致遠所在的朝代是元朝,其后就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按照他的遺囑,他的孫子即位。新皇上的叔父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便發(fā)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借口是要為皇上除掉身邊的奸臣,實際上是自己要當皇上。話說他的軍隊所到之處,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就遭了大難。他的軍隊路過河北東光縣時,那里的百姓非常害怕,只等著倒霉。但,沒想到軍隊到后,卻秋毫無犯。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燕王朱棣曾學過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雜劇與散曲,對馬致遠非常崇敬。所以,他來到東光,得知這里是馬致遠的故鄉(xiāng)后,便給軍隊下令:“逢馬不殺!”誰知他的手下將領聽錯了,把“逢”聽成了“馮”。結果,傳下去的命令是:“姓馮的與姓馬的,一個不殺?!?/p>
于是,不僅馬致遠的家族躲過了這場劫難,連姓馮的人家也跟著沾了光;其他不姓馬的,也都說他家姓馬。最后,這里的百姓都保全了性命。請想想,這說明了什么?
下面就講講這首曲的幾個詞語并試用白話翻譯這首曲。
詞語解釋:
1.天凈沙:曲牌名。2.枯藤:枯萎的枝蔓。3.昏鴉:黃昏時的烏鴉?;瑁赴?。4.人家:應是指農家。5.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6.斷腸人:形容傷心到極點的人,這里指漂泊無定的游子。7.天涯:天邊。指離家鄉(xiāng)極遠的地方。
白話翻譯:
枯瘦的藤纏繞著,
干枯的老樹,
老樹上棲息著黃昏時
剛要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
流水潺潺,
旁邊是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
秋風蕭瑟,
彳亍而行的
是一匹疲憊的瘦馬。
夕陽緩緩西下,
無家可歸的游子
淚灑天涯!
現(xiàn)在,我們來賞析這首曲。
這首《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那意思是,以秋思為內容的詩詞曲,沒有哪一首能與它相比;或者說,以秋思為內容的詩詞曲,無不從《天凈沙·秋思》中汲取了營養(yǎng)。這首曲子究竟好在何處呢?
一.雅俗共賞。
雅俗共賞,指的是文化修養(yǎng)高的人讀了會覺得幽深高雅,一般人讀了也會引發(fā)共鳴。比如,這首曲有6處是用了典的。董解元《西廂記》一曲《仙呂·賞花時》中有這樣的句子:“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jīng)入天涯?;臎龉虐叮ゲ輲?。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毖耪呖梢詮摹巴眸f、瘦馬、天涯、古岸、橫橋、人家”中聯(lián)想到馬致遠的“昏鴉、瘦馬、天涯、古道、小橋、人家”,于是,想到更多的情趣;而不知《西廂記》的讀者,也并不影響其從中受到教益。
二.9個名詞繪成一幅引人想象的秋景圖。
1.每個名詞可以各自獨立成為景色。比如,枯藤也罷,小橋也罷,古道也罷,它們都是秋季里某一地點、某一時刻中的景物。都可引發(fā)讀者的想象。
2.幾個詞連起來,同樣構成一幅有機的畫面。比如,枯藤、老樹、昏鴉這3個詞連起來,可以是這樣一種情景:枯藤纏繞著老樹,老樹上棲息著烏鴉,而這烏鴉在黃昏時剛剛歸巢。如果這樣理解,就可以想象當游子面對如此景物時,可能觸動他這樣的情懷:連鳥都能按時歸巢,而我卻流浪他鄉(xiāng),回不了家!
3.再把3句話連在一起思索,又會引發(fā)讀者想象出另一種景象與情懷。你看,孤獨枯朽的藤枝,纏繞在滿身褶皺的老樹上;黃昏時,幾只烏鴉呱呱呱地叫著,聲聲入耳,無比凄涼。猛回首,一座小橋就在眼前,橋下流水潺潺,旁邊卻有一戶人家。再向前看去,那殘留的“古道”,不知連著多遠的地方。最后看著自己這匹馱著書卷的瘦馬,在秋風中跌跌撞撞地走著,心頭一陣痛楚!
三.人景互襯,情景相融,畫龍點睛。
1.先說人景互襯。這首曲的前三句是寫景,表達方式是描寫;后兩句主要是寫人,表達方式是抒情。由于天涯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濃烈,所以,看到的主要是枯藤、古道、瘦馬之類;由于眼前是昏鴉、人家、西風,所以,更加重了游子孤獨凄涼的感情。前三句的“景”與后兩句的“人”,二者互相映襯,相輔相成。
2.再說情景相融。前三句9個意象,無論單獨看,還是結合起來考慮,都是景物描寫,但幾乎每一個詞都使讀者有凄楚傷痛之感。而后兩句主要是抒情,直抒胸臆,說自己是“斷腸人”;但其中“夕陽西下”4個字,分明也是寫景。由于是“斷腸人”,所以才注意那“西下”的“夕陽”;由于“夕陽西下”,才使游子格外“斷腸”。這豈非情景交融?
3.最后說畫龍點睛。如果把前三句理解為一幅畫的背景,那么,后兩句就是畫中的人物。如果把前三句理解為龍的身軀,那么,后兩句就是龍的眼睛。這里打住,請讀者自己體會。
總之,作者全篇只用了28個字,除了“西”和“人”兩字外,再無一字重復??墒牵x來令人潸然淚下,心中也隱隱作痛。
那么,曲中的“斷腸人”究竟是誰?是馬致遠嗎?可以是,因為馬致遠就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在哪里,這句可以隱喻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也可以不是,因為曲中的字字句句都能引起每個游子的共鳴,使他們覺得自己就是作者。所以,這首曲的主題應該是形象地表現(xiàn)了所有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馬致遠就是這樣用他的意境美,來吸引當時及后世的所有讀者的。所謂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有這樣的話:“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入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瘪R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完全達到了這個標準。
文章末了,詳略講講什么是元曲。元曲在宋朝就有,但在元代才得以發(fā)展到頂峰;所以稱為元曲。元曲由雜劇和散曲兩部分組成,元曲有時卻專指雜劇。散曲,是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有小令和散套兩種。這首曲就屬于小令。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9/0109/3003493_2.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