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65年9月20日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guī)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shù)史和漢學(xué)重鎮(zhèn)。始建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jiān)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已達69.6萬余件文物。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局部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無用師卷 33×639.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今天,小編就整理了一部分收藏在臺北故宮的珍貴繪畫作品,讓大家看看有多少珍貴的名畫藏于此。
『隋唐時期名家名畫』
張萱、周昉 《唐人宮樂圖》 絹本設(shè)色 48.7×69.5cm
【簡介】: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描寫后宮嬪妃十人,圍坐于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則負責(zé)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jié)拍。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yīng)十分優(yōu)美,因為連蜷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這件作品并沒有畫家的款印,原本的簽題標(biāo)為《元人宮樂圖》。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cè),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另外,繃竹蓆的長方案、腰子狀的月牙幾子、飲酒用的羽觴,還有琵琶橫持,并以手持撥子的方式來彈奏等,亦在在與晚唐的時尚相侔。所以,現(xiàn)在畫名已改定成《唐人宮樂圖》。
『五代兩宋名家名畫』
南宋 梁楷 《潑墨仙人》 紙本水墨畫 48.7×27.7cm
【簡介】:梁楷是名滿中日的大畫家,祖先梁義曾任職山東東平縣。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法賈師古,而青出于藍。南宋寧宗嘉泰年間(1201年-1204年)畫院待詔,這是最高級的宮廷畫師?;实墼貏e賜給金帶,這種畫院最高的榮譽,梁楷卻不接受。他喜好飲酒,酒后的行為不拘禮法,自稱是“梁瘋子”。傳世的作品,草草為之者,人謂之“減筆”,本幅就是。
梁楷以大筆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擺,飛揚的筆勢墨韻,有如爆炸性的轟雷霹靂,整幅畫來,不出十?dāng)?shù)筆之間,就將一位獨行,一臉瞇笑的仙人,筆簡形具地充分表達出仙人飄逸的氣質(zhì)。畫完成于傾刻之間,卻是一生畫技千錘百煉的成果。梁楷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借酒助興,酒酣意發(fā),無拘無束,正是最真實的自我。
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絹本設(shè)色畫 176.8×76.2cm
【簡介】:觀世音又稱觀音,是我們最熟悉的一位佛教人物。這尊觀音與常見的一頭兩手的顯教觀音像不同,祂的頭頂共有二十六個菩薩頭和一個佛頭,有一千只手,每一只手的手掌中間又有一只眼睛,所以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是密教觀音的一個重要典型。
萬頃波濤,四天王背負著一座七寶蓮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十分莊嚴(yán)地站在臺上。左右各有兩位菩薩隨侍,下方的天龍八部雙手合什,向觀音菩薩示敬。觀音菩薩頭戴化佛寶冠,紺發(fā)垂肩,雙唇上下都有胡子,仍作男相。但五官秀美,已流露出女性化的特質(zhì)。全圖賦色研麗,瓔珞裝飾和七寶蓮臺都描繪得十分仔細。人物衣紋線條柔勁流暢,這些特色都與傳至日本的南宋佛畫十分類似,是一幅難得的南宋佛教繪畫精品。
『遼金元名家名畫』
金 武元直《赤壁圖》 紙本水墨畫 50.8×136.4cm
【簡介】:本幅無名款,作者實為武元直。武元直字善夫,號廣莫道人,約活動于十二世紀(jì)下半期。
蘇軾的《赤壁賦》,宋神宗五年(1082年)完成后傳誦千古,畫家據(jù)之以成畫題。畫中東坡頭戴高裝巾子,與二客一船夫,泛舟蕩漾于江水之上,“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赤壁則是“斷岸千尺”;水則“江流有聲”;畫中強調(diào)風(fēng)動松折,對山石之描繪,為典型之斧劈皴法,筆意健勁,恰似持利斧斫出山壁凹凸,對山石更是曲盡質(zhì)感堅硬。扁舟雖小僅寸余,但以小點連綴成形,點之跳動,如音符叮當(dāng)有聲;水流旋渦,回瀾起伏,輪轉(zhuǎn)旋律有韻,去而又還,筆調(diào)充滿著音樂性。兩岸之間,大江東去,氣象萬古雄偉,煙波浩渺。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局部 紙本設(shè)色畫 28.4×90.2cm
【簡介】:趙孟頫(fǔ)曾任職濟南,鵲、華二山就是濟南所在的名山。本卷畫成于一二九五年回到故鄉(xiāng)浙江,為周密(公謹(jǐn)1232年-1298年)所畫。周氏原籍山東,確是生長在趙孟頫家鄉(xiāng)的吳興,也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fēng)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
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山,左方圓平頂?shù)氖蛆o山。此幅向為畫史上認定為文人畫風(fēng)式青綠設(shè)色山水。兩座主峰以花青雜以石青,呈深藍色。這與州諸的淺淡、樹葉的各種深淺不一的青色,成同色調(diào)的變化;斜坡、近水邊處,染赭,屋頂、樹干、樹葉又以紅、黃、赭。這些暖色系的顏色,與花青正形成色彩學(xué)上補色作用法。運用得非常恰當(dāng)。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紙本水墨畫 33×639.9cm
【簡介】:黃公望(1269年-1354年),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大癡,又號一峰道人,晚號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黃公望子久矣?!币蚨盅?。與吳鎮(zhèn)、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
至正七年,年歲漸老的黃公望回歸浙江省富陽縣富春鄉(xiāng),同門師弟無用師同往,黃氏為無用師描繪富春山景色,到至正十年(1350年),歷三四年方完成,時黃氏八十二歲,是其傳世最重要的作品。
幅中描繪的是黃氏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川景緻。畫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岡陵起伏,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并用,極富于變化。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錯組合。
清 王翚 《桃花漁艇》 紙本設(shè)色畫 28.5×43cm
【簡介】:王翚(huī)(1632年-1717年),江蘇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耕煙外史、烏目山中人、劍門樵客。 少即善畫,繼得王鑒、王時敏指授,并隨之閱覽各地珍藏,借機臨摹名跡,因能筆參古今,貌含南北。畫技之精熟為清代第一。
此幅畫溪岸夾桃,落英繽紛,一漁舟沿溪行來,山巒層疊,綠樹蒼翠,白云涌起,水際空靈。作者自題臨元代趙孟頫《桃花漁艇圖》,全圖以青綠設(shè)色,布墨施綠,古雅研麗。用筆精工,構(gòu)景得疏密動靜之妙,畫面明淨(jìng)雅逸,如繪陶潛《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于筆下。
清 惲壽平 《牡丹》 紙本設(shè)色畫 28.5×43cm
【簡介】:惲壽平(1633年-1690年),江蘇武進人。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后以字行。惲壽平小時候就跟隨伯父惲向(1586年-1656年)學(xué)畫,惲向以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學(xué)習(xí)的對象,畫風(fēng)沉雄。見到王翚的山水畫后,即對王翚說:“此道讓兄獨步,格恥為天下第二手?!庇谑菍P闹铝τ诨ɑ墚嬌系难芯浚詻]骨花卉聞名,不鉤花葉、枝干的輪廓線,直接用顏色或墨畫出花朵葉形,創(chuàng)出獨特風(fēng)格。
此幅畫紫、紅、白牡丹三枝,或正或側(cè),俯仰掩映,曲盡其態(tài)。利用賦色的濃淡、明暗表現(xiàn)花瓣豐富的層次變化,而花葉之翻轉(zhuǎn)向背、枝節(jié)細微部份都仔細交待,毫無松散之處。全圖設(shè)色明麗鮮艷,于光輝燦爛中,別有一種清澄明朗、高雅脫俗之神韻。
清 吳歷 《云白山青》 絹本設(shè)色 25.9×117.2cm
《云白山青》局部
【簡介】:吳歷(1632年-1718年),江蘇常熟人,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擅長繪畫,與王翚同受業(yè)于王鑒、王時敏,畫法近王鑒,后追摹宋元諸家,尤醉心于王蒙、吳鎮(zhèn),筆法細潤,墨色濃重,為清初六家之一。惟因壯年后,信奉天主教虔誠,熱心傳教工作,疏于繪畫,作品傳世甚少。
此幅山水為其三十七歲(1668年)之作,畫層巒疊章,山谷間白云繚繞,山麓綠樹叢生,蒼翠欲滴,平湖開闊連天。村舍、寺廟、昏鴉點綴其間,展現(xiàn)飄渺幽深、雄偉壯麗之自然美景。畫法繼承唐宋以來青綠山水畫傳統(tǒng),臨摹古畫功力極深,于青綠著色者尤有獨到之處,氣息頗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綠紅白重色,同時又以淡赭染水天,于鮮艷賦色中別具清雅之致。
清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 紙本設(shè)色畫 96.5×49cm
【簡介】:王原祁(1624年-1715年)字茂京,號麓臺,江蘇太倉人, 清四王之首王時敏(1592年-1680年)孫。天資秉賦及努力,二十八歲鄉(xiāng)試中舉人,翌年中進士,八叔王炎的引薦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補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鑒定內(nèi)府書畫。后入直南書房,擔(dān)任御前染翰,專為皇帝作畫,又贈以“畫圖留與人看”句,原祁將此句刻成印章,經(jīng)常在其畫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奉旨纂輯《佩文齋書畫譜》,而其畫論著作《麓臺題畫稿》、《麓臺題畫稿》、《雨窗漫筆》文中有關(guān)如何經(jīng)營位置、筆墨、設(shè)色,是清代畫論的精髓所在。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畫風(fēng)近似元代王蒙(1308年-1385年)深秀細密,布局繁復(fù)緊湊。全圖以塊石累積作大山,筆墨交融而層層入深,先以淡墨著輪廓,再逐次渲染,又以干筆皴擦,后以焦墨提醒。畫面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余皆為深林重章所布滿,表現(xiàn)出林木蒼郁之景象。本院王蒙“丹臺春曉”曾屬于王時敏所有,“丹臺春曉”畫中強烈明暗虛實對比在此圖也可見到,“墨須用淡,要求淡里之濃”此乃麓臺題畫語。原祁畫上經(jīng)常充滿著堆積、交疊平面塊體,其前后排列次序不同于宋元畫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來回跳躍連接,畫面因空間互換而形成一股動勢。此圖成于畫家五十三歲之時,為其仿王蒙系列中極精之品。
清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絹本設(shè)色畫 35.6×1152.8cm
【簡介】: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相當(dāng)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jié)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fēng)俗畫的杰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xiàn),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fēng)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jié),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fēng)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于西洋畫風(fēng)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yán)謹(jǐn),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清 郎世寧 《百駿圖》 絹本設(shè)色畫 94.5×776.2cm
【簡介】: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1766年),中文名郎世寧。意大利米蘭人。耶穌會教士,二十七歲來華傳教,后以繪事供奉朝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鳥獸;動物中,以馬畫最多,亦最傳神。
本幅畫姿態(tài)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臥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xiàn)手法上,郎世寧發(fā)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yīng)用的前重后輕、前實后虛、前大后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chǎn)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致。全幅色彩濃麗,構(gòu)圖繁復(fù),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yīng)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tǒng)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干上的陰影表現(xiàn),亦是以中國傳統(tǒng)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于雍正六年(1728年),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原文鏈接:https:/ew.qq.com/omn/20180920/20180920A0D5KM
【責(zé)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