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應考所作的一首詩,亦可以看作是白居易最經(jīng)典的一首詩。我們的語文課本上也記載了這首,但只有前面四句,后面四句很多人卻不知道。
全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首句“離離原上草”,指的是茂盛的原上草,點破題面“古原草”三字,抓住了春天青草旺盛的生命力這一特征。“一歲一枯榮”亦是野草的特征,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往復。兩個“一”字復疊,又暗合野草生生不息的意味,更有利于讀者吟誦。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是上句“枯榮”的延伸,說古原草枯榮本是一種概念的東西,但有了這兩句,便轉(zhuǎn)變?yōu)樯鷦有蜗蟮漠嬅?。古原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哪怕野火燎原,等到了春天風一吹,它又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綠大地。樸素簡潔的語言,卻最為有力,對仗工整,卓絕千古。
緊接著“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從重點寫草再到古原,并為最后送別做鋪墊?!斑h芳”、“睛翠”都是在寫草,但卻遠比“原上草”的意象更加具體和生動。古原上的青草芳香彌漫,沐浴著陽光蔓延到遠處的荒城。雖然是古道和荒城,但因為有了生機勃勃的青草,這古原便恢復了生機。
如果上面說是白居易重在寫景,那么結尾兩句,則是重在寫情。春回大地,日暖人間,芳草芊芊的古原,卻不得不發(fā)生送別這樣感傷的事。楚辭里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
白居易化用了它并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加送別的愁情,這份愁情似乎沾染到了每一棵草上,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詩到此點明“送別”,關合全篇,意境渾然天成。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語言自然流暢,對仗工整,意境豐富。雖是白居易應試所做的命題詩,卻能融入貼切的生活以及送別感受,情真意切,余味無窮。
原文鏈接:http://culture.kaiwind.com/hot/201809/05/t20180905_6523046.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