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長江名樓很多,但若論起名樓的標(biāo)準(zhǔn),一是始建年代;二是歷史中的作用;三是附屬的文化內(nèi)涵。今次,就讓我們一起去品味長江五大名樓的前世今生,在歷史的滄桑中尋找那些建筑留給我們的歷史記憶。
01 岳
岳陽樓
東漢末年,孫權(quán)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zhèn)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訓(xùn)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但岳陽樓真正名聞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之后。宋慶歷四年(1044年),環(huán)慶路都部署兼知慶州滕子京因被誣告濫用公使錢被貶知岳州。當(dāng)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上任后第二年便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修岳陽樓,《涑水紀(jì)聞》記載滕宗諒向民間欠錢不還者討債,討來的錢有一萬緡,就用于修建岳陽樓。并邀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格言,更使岳陽樓名聞天下。
02黃鶴
黃鶴樓
始建于三國時代東吳黃武二年(223年)。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quán)始筑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笔菫榱塑娛履康囟?。孫權(quán)為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于此),筑城為守,建樓以瞭望。而據(jù)《極恩錄》記載說原為辛氏開設(shè)的酒店。
晉滅東吳以后,黃鶴樓便失去了其軍事價值,隨著江夏城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為登臨游憩的圣地,于是便有了王子安、費袆等仙駕鶴來游的故事。至唐代,黃鶴樓已經(jīng)成為文人騷客吟詩攬勝的勝地。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因這首詩,成就了黃鶴樓“文化名樓”的地位,享有“天下絕景”之稱,更使黃鶴樓的名聲久震四方。
03
滕王閣
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為南方現(xiàn)存唯一一座皇家建筑。據(jù)史書記載,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diào)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于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后滕王李元嬰調(diào)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后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滕王閣歷經(jīng)宋、元、明、清,滕王閣歷次興廢,先后修葺達(dá)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規(guī)制也多有變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觀察使王仲舒兩次重修,韓愈為之作《重修滕王閣記》?!帮w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边@是王勃盛贊滕王閣的名句。正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一篇雄文《滕王閣序》而使滕王閣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后大文學(xué)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chuàng)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后來的文人學(xué)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xí)。
04
涵碧樓
涵碧樓是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一位姓伊藤的日本人所建,在日治時期,涵碧樓即是各界官員、顯要到日月潭游憩的重點之一,后因日月潭水利工程興建,日本政府將之易地重建,作為日本裕仁太子的招待所。
之后臺灣光復(fù),到1949年蔣介石到臺灣后,因為喜歡這里的寧靜清幽,便將這里改作個人行館,每年都會在這里住上幾個月。
2018年,南京涵碧樓酒店即將開業(yè),選址就在南京民國歷史軸線的最西端。在這個即可以回望歷史,又能夠展望未來的地方,涵碧樓在建筑本身融入了眾多南京的本土文化元素,如:明城墻的意象外觀、六朝古都皇城的中軸布局原則、魏晉風(fēng)情的竹林道;而室內(nèi)裝飾部份雖然樸素,但也融匯了南京自古以來的人文元素。
05
閱江樓
建閱江樓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shù)萬伏兵,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jìn)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chǔ)。
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并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xué)家、翰林大學(xué)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
他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覺得應(yīng)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yīng)該緩一緩。這一緩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2001年,閱江樓才結(jié)束了有記無樓的歷史。
原文鏈接:http://baike.kaiwind.com/jplb/201803/27/t20180327_6288376.shtml
【責(zé)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