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經典 > 正文

一源兩家

來源:北疆風韻 作者:史毅      2017-12-21

  我最早聽到“法家”這個詞的時候,是在文革后期,因為批林批孔,才知道歷史上有儒家和法家這樣的兩個學派。那個時候理解法家的“法”字,與現(xiàn)在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是一樣的,以為指的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法律。后來才知道,法家的“法”并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在的法律。在古代,主要指的是帝王之術,就是帝王們治理國家,統(tǒng)治百姓的法術。儒家也好,法家也好,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管理官吏、統(tǒng)治百姓的方法,只是取向有所不同,所以有一派被稱作儒家,有一派被稱作法家而已。

  我們這樣并列起來說儒、法兩家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沿用了“文化大革命”時的說法。這個說法實際上有一個很大的誤解,以為儒法兩家就像火車的兩股軌道一樣,既不會在始點站相交,也不會在終點站相接。后來才明白,法家實際上是從儒家中分出去的一個學派,它就像一棵樹上分了兩個叉一樣,一個叉被稱作儒家的“道統(tǒng)”,也籠統(tǒng)地稱儒家;一個叉被稱作法家,商鞅和韓非子是其杰出的代表。大體的情況是這樣的:孔子之前的學說稱儒教,大約在黃帝時期已經被創(chuàng)立,夏、商、周三代在繼承和發(fā)展中都有不同的增減,對神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到了孔子的時代,儒教主要信的是三元神:天、地、祖。并從此開始,孔子將儒教改造成了儒學,其主要的理論著作就是《易》《詩》《禮》《書》《春秋》這五經。所以從孔子之后,民間以學習五經為主者,被稱為儒家學派,其道統(tǒng)的傳承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另一派的法家其源頭也是孔子,孔子的學生子夏(卜商)在孔子死后回到了衛(wèi)國,在衛(wèi)國開門授徒,教出了以他為山頭的幾代學生,諸如魏文侯、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吳起。到了商鞅這一代,便將這種理論從書齋中搬上了政治舞臺,在商鞅(原來稱衛(wèi)鞅、衛(wèi)國人)的運籌帷幄中,使當時十分落后的秦國變得強大了起來,所以我們后來所說的法家就以他為第一個代表人物,實際上法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應該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而其鼻祖仍是孔子。  

  其間,儒家學派又出了一個與道統(tǒng)分庭抗禮的人物稱荀子。為什么說他與“道統(tǒng)”“分庭抗禮”呢?因為他堅持人的“性惡論”,這和孟子的“性善論”直接對抗。用“性惡論”的觀點,荀子培養(yǎng)出了兩個手段非凡的學生,一個叫韓非子,一個叫李斯。韓非子雖然被李斯害死了,那是因為李斯怕韓非子搶了他的飯碗。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其實行的治國方略可以說都是韓非子的理論。而李斯又是秦始皇的丞相,“焚書坑儒”就是他出的主意,改“封分封制”為“中央集權制(郡縣制)也是他的手筆。這兩個人確立了法家路線,成為了法家的最完備的代表人物。  

  現(xiàn)在來歸納一下。我們此文的題目就叫“一源兩家”,這一源指的就是孔子,這兩家指的就是儒家和法家。文化大革命時期批林批孔,將儒家定位為保守派,將法家定位為革新派,因為批孔的實質就是批判孔子的“克己復禮”,所以將他打入了保守派行列。這樣給了我們的一個誤解就是儒家和法家為兩股道上跑的車,從始至終都是對立的,而且后來的儒家“道統(tǒng)”也是這樣認為和宣傳的,所以現(xiàn)在的很多人仍然桎梏在這一誤解中。  

  筆者在過去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孔子的哲學觀為“心物論”,論證了他的人性觀點為“善惡論”。這就給后來所分出的兩大陣營“性善論”和“性惡論”提供了理論根據(jù)。同時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筆者還沒有發(fā)現(xiàn)“法家”的明確說法,只是有“道統(tǒng)”與“非道統(tǒng)”的區(qū)別。就是說,古代人并沒有劃分出儒家與法家這種水火不容的兩大陣營,所以在治國理念上也是時有分合。例如孟子就竭力維護“井田制”,提出“君輕民貴”的口號,我們姑且將他視為保守派的代表。而荀子所提出的是“帝王至上”“國家主義”的思想,我們姑且將他視為革新派。他倆的觀點明顯對立。但到了漢代,儒家和法家的治國理念又融合到一起了,像賈誼、晁錯這兩個儒家人物也主張重農抑商的策略。殊不知“重農抑商”是商鞅發(fā)明的,他用這一國策使當時的秦國強大了起來,并最終統(tǒng)一了天下。

【責任編輯:自由人】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