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著名的詩詞文章,都只是古代那些大V們隨手寫下的微博段子。
所以當這些大V頭腦里有某些知識盲點的時候,詩文當中也就會出現(xiàn)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常識性錯誤了。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過華清宮》詩: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為了吃上一口荔枝,楊貴妃竟然專門派「特快專遞」運送,這是何等的窮奢極欲!
不過很顯然詩人不是很懂荔枝產(chǎn)地距離楊貴妃所在的長安有多遠。
當時荔枝的產(chǎn)地主要有兩個:南海嶺南和巴蜀涪陵。我們先默認它來自于比較近的四川涪陵,來看看地圖:
即便假設(shè)唐代就已經(jīng)有了今天這樣發(fā)達的山體隧道并且修通了一些公路,蜀道不算太難,到達長安也需要將近1000公里。
用最快的千里馬,一點都不耽誤跑完全程大概需要5天······
那個時候荔枝早就不新鮮,吃起來味同嚼蠟了,總體說來,這個段子是編出來黑楊貴妃的可能性比較大。
我們中學時候?qū)W過一篇課文叫《晏子使楚》,里面有一段話是晏子諷刺楚國的: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意思是楚國的社會風氣不好,所以才讓齊國人變成了盜賊。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晏子這段話里面有一個天大的硬傷!
其實橘樹和枳樹(又稱枸橘)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
從植物學上說,橘樹屬于蕓香科金橘屬,而枳樹屬于蕓香科枳屬,它們甚至連路人都算不上,只是長得有點相似的路人罷了。
所以橘樹到了淮河以北當然也不會長成枳樹,而枳樹到了黃河以南也長不成橘樹。如果楚王當年知道這個,不就可以反懟回去了嗎?
無獨有偶,因為植物學知識不過關(guān)而在詩詞中鬧出笑話的還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
他在《再和曾仲錫荔支》一詩中寫道:
柳花著水萬浮萍,荔實周天兩歲星。
東坡先生生怕別人看不懂,還細心寫了注解:
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jīng)宿即為浮萍。
他認為浮萍是柳樹的飛絮落到水中變成的。
這種認知當然也錯到離譜,因為浮萍其實是一種獨特的水生植物,跟柳絮楊花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
柳絮落入水中根本不能變成浮萍,當然,也長不出柳樹······
《詩經(jīng)》中的很多名篇都創(chuàng)作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代,所以里面有許多古人「想當然」的認知,尤其是很多跟昆蟲有關(guān)的詩,我們今天看來簡直是漏洞百出。
比如說《詩經(jīng)·小雅·小宛》中有一句說:
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就是流傳很久的偽科學常識。
蜾蠃(一種土蜂)經(jīng)常會捕捉螟蛉(菜青蟲)存放在窩里,然后產(chǎn)卵在它們身體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長大成為蜾蠃。
古人觀察到了這種現(xiàn)象,卻誤認為蜾蠃不產(chǎn)子而是喂養(yǎng)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直到明代的《三國演義》中還稱呼劉備的義子劉封是「螟蛉假子」。
真相當然不會永遠被隱瞞下去,南北朝時的醫(yī)學家陶弘景經(jīng)過親手實驗才發(fā)現(xiàn),其實螟蛉根本沒有被當作義子,而只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禮記·月令》中說:
季夏之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螢。
不知道古人是怎么開的腦洞,竟然認為螢火蟲是腐爛的草根變成的,這當然也是錯誤的,其實螢火蟲是把自己細小的卵產(chǎn)在水邊的草根上面,然后隨著草根潛伏到土中,次年再破蛹化為成蟲。
古人觀察到了螢火蟲從土地里的草根中爬出來,卻沒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古人還因為不了解一些昆蟲的真實習性,給它們賦予了高尚的品德。
比如說三國大才子曹植在《蟬賦》中寫道:
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把蟬(知了)這種小動物寫成了一位清心寡欲的隱士,因為他覺得蟬只喝露水,品位高潔。
唐代詩人虞世南的《蟬》詩里面也寫道: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然而真相讓人崩潰,蟬雖然沒有嘴,但它可不止喝露水為生,它的主食其實是樹木的汁液,在詩人歌頌它們的時候,不知道多少樹木正在遭受著摧殘。
《詩經(jīng)》當中有一名篇曰《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雖然讀來非常浪漫,但是文字君還是要忍痛提醒大家:古人認為秋天的霜是白露凝結(jié)成的,這也是錯誤的。
其實露水根本就不會凝結(jié)成霜,因為它通常白天就蒸發(fā)干了。不管是露水還是白霜,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低溫凝結(jié)而成的,只是結(jié)霜的溫度會更低一些而已。
有一位現(xiàn)代作者寫過一首《江城子·憶雙搶》詞:
麥熟秧茂菜花黃。搶油糧,忙插秧。披星戴月,朝暮借霞光。阡陌擺開中飯譜,腌臘菜,瓦缽湯。
盡管意境很美,也很接地氣,但是這里面卻有著十分嚴重的生活常識錯誤。
因為菜花黃一般是在陽春三月,而麥熟是在農(nóng)歷五月份,兩者不可能在同一時間。
所以開頭第一句「麥熟秧茂菜花黃」就是在胡扯,后面的詞也不用再讀了。
給別人的詩文挑毛病看似很爽,但是文字君提醒大家:沒有金剛鉆還是別攬這個瓷器活兒。
在民間傳說里,蘇東坡先生就吃過一次這個虧。
有一次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房看到一句詩: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他不由暗笑王安石竟然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會落瓣。于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看到后心中不悅,就暗地里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
蘇東坡到黃州一年后去觀賞菊花,由于秋風刮了多日,到園里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就像地上鋪上一層金子。
詢問當?shù)厝瞬胖谰栈ㄍǔ2宦浒?,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
又想起給王安石續(xù)詩的往事,蘇東坡非常后悔,原來錯的是自己?。?/p>
▼
看完這篇文章
是不是很想轉(zhuǎn)發(fā)并@你的語文老師!
你有因錯誤理解詩詞鬧出的笑話嗎?
關(guān)注和分享,總有一個在路上~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