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經(jīng)典 > 正文

中國傳統(tǒng)家訓留給我們什么?

來源:曾國藩讀書會 作者:      2017-04-06

  流傳至今的家訓都屬于名人家訓,均為歷代的優(yōu)秀之作。從中國家訓的歷史血脈上看,其核心是圍繞著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其實質(zhì)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因此家訓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家訓堪稱是先人留下的為人處世寶典。

  家訓實質(zhì)是倫理教育和人格塑造(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先秦時期,是中國家訓的“起始期”

  周公首開中國家訓先河,他的《誡伯禽書》就是先秦家訓的代表作之一。我們熟知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句話,贊的是周公勤勉謙恭、求賢若渴的品格,說的卻是周公訓誡其子伯禽的事。成王要將魯?shù)胤饨o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時特意強調(diào):“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敝芄侵艹赏踔澹虺赏跄晟偌次?,他盡心盡力輔政成王,禮遇天下賢能,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以自己“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的親身實踐,告誡兒子怎樣去選賢任能、治國理政,可謂語重心長。

  勤勉謙恭 求賢若渴(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秦漢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家訓的“發(fā)展期”

  秦漢以后,大量有關家訓的文本文獻開始出現(xiàn),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fā)展、完善,家訓中的許多基本概念逐步形成,傳統(tǒng)家訓開始形成體系。這一時期,許多家訓名篇及其演繹的家訓故事傳為美談。西漢太史令司馬談的家訓《命子遷》成就了其子司馬遷的歷史巨著《史記》,于是便有了“沒有《命子遷》,就沒有《史記》”的說法;三國蜀相諸葛亮既有《誡子書》,又有《誡外甥書》,于是這位“智慧化身”的“雙誡”也被人們視作他的“家訓智慧”;南北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傳統(tǒng)家訓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譽為家教典范,廣為征引,反復刊刻,有人贊嘆“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雖然把《顏氏家訓》看作是“家訓之祖”顯然有失準確,但《顏氏家訓》的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nèi)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家訓真正走向了成熟。今天我們時??吹铰牭降闹T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等等這些名言警句,都出自《顏氏家訓》。

  與善人居 久而自芳;與惡人居 久而自臭(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隋唐和宋元時期,是中國家訓的“繁榮期”

  這一時期,家訓在進一步成熟的過程中走向繁榮。韋世康家訓、唐太宗的《帝范》與《誡皇族》、歐陽修的《誨學說》與《與十二侄》、包拯家訓、朱熹的《家訓》、袁采的《袁氏世范》等,百花齊放,各有特色,蔚成了中國家訓的壯觀景象。

  在這些家訓中,我們最為熟悉的當屬包拯家訓和《袁氏世范》。

  北宋時的包拯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譽,以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著稱于世,他的家訓只有37字,卻字字千鈞,擲地有聲:“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辈⒆屍渥影羁?,豎于堂屋東壁,以照后世。其人其訓,躍然碑上,讓人肅然起敬。

  南宋時的袁采,雖只是個小縣令,但他同樣以廉明剛直著稱于世,而且很重視教化一方。他撰寫的《袁氏世范》是中國家訓史上與《顏氏家訓》相提并論的一部家訓著作,被稱為“亞訓”,傳世之后,很快便成為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將它奉為至寶。

  剛直不阿 執(zhí)法如山(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

  明清時期,是中國家訓的“鼎盛期”

  明清兩代撰寫家訓的風氣更濃盛,家訓不僅在數(shù)量上超過了以往,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為擴大。既有一般的家訓,也有專門訓誡商賈的家訓;作者既有帝王顯宦、學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長篇鴻作,也有箴言、歌訣、訓詞、銘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誘的說理激勵,也有家規(guī)族法的懲罰條文,等等。中國家訓的發(fā)展歷史由此達到頂峰。

  這一時期的家訓代表作有龐尚鵬的《龐氏家訓》、袁黃的《訓子言》、姚舜牧的《藥言》、楊繼盛的《楊忠愍公集》、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等。這其中的《朱子家訓》和《弟子規(guī)》,堪稱明清家訓的扛鼎之作。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用一生教授鄉(xiāng)里的實踐撰成《朱子家訓》,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jīng)典家訓。而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雖只有360句、1080個字,卻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幾乎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清代后期開始,家訓開始走向衰落,不過在衰落的過程中也有幾許亮光。譬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批能夠“睜眼看世界”的人,在對家人子弟的教育指導上,在傳統(tǒng)家訓中也摻進了一點點追求民主與自由的現(xiàn)代因素,但終究因時代所限沒能形成大氣候?,F(xiàn)代以來,家族傳統(tǒng)觀念逐漸被看成是一種思想和道德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家訓文化的影響力已逐漸減弱。

  在我們今天見到的所有家訓中,他們諄諄告誡子孫的,幾乎全都是儒家的人生理想、生活信條、處世哲學、審美情趣和為學方法等等。即便是“叛逆”“高傲”如“竹林七賢”之一嵇康這樣的思想家、文學家,到最后也在遺訓中告誡兒子:“人無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準行,自當?!?/p>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