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xué)經(jīng)典 > 正文

被遺忘的中國"卑德"文化

來源:中國網(wǎng)文化中國 作者:子之半      2016-08-30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八個字是易經(jīng)系辭里開頭的兩句話,許多人拿這句話來開刷。不過,這兩句被歪曲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里不時會提到封建社會的尊卑等級關(guān)系,還有男尊女卑一類的,因而將天尊地卑理解成儒家推崇等級關(guān)系,這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可不是這樣。在古代,地的位置還是相當高的,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的時候,一祭天主,二祭地主,三祭兵主,地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老子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地的地位再怎么卑,也不可能比人的地位低,因而把“天尊地卑”中卑理解為今天的卑賤,那就大錯特錯了。

 

  那么這個卑當怎么解?其實我們都應(yīng)該可以知道,只是我們很少留意,比如“謙卑”,我想大家看到了這個詞之后,一切就清楚了。大地厚德載物,滋潤萬物而不求報。萬物生存都離不開大地,但地卻這下卑下,付出而不求回報,這為大地之德,也可以說卑德。

  人法地,中國人講求謙虛,也是效法地德。但很可惜的是,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當中,我們慢慢地遺忘了地德,也就是卑德。

  有人可能會反駁,現(xiàn)在不少人都懂得謙虛謙讓的嗎?不是,雖然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人懂得“卑德”,但大部分人的謙虛、謙遜都是一套儀式動作,他們知道這么做是一種禮貌,而非真真正正的“卑德”,德不是一種動作,而是一種內(nèi)涵。

 

  在這之前,有一件事我覺得還應(yīng)該先說說的,那就是雖然《易經(jīng)》中的十翼是孔子所作,但不見到它只是儒家的東西,它的一些觀點是超越了儒家的范圍。如其中很著名的兩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說的就是“天德”與“地德”,也就是“尊德”與“卑德”。而這兩句話,恰恰是被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兩大學(xué)派所瓜分,儒家崇尚的“天德”,推崇的是“自強不息”;而道家尚柔,守道是“厚德載物”。因而儒道兩家可以互補,有著天然的內(nèi)在同盟關(guān)系。

  一陰一陽為之道,如果將放到一個人身上,缺乏天德,人就容易變得消沉,無上進心,失去前進的動力;如果這個人缺乏地德,那么這個人就容易變得狂妄自大而看不動自身的缺點,將一切缺點都推到其他人身上,同時也會因為高傲,不屑于一些他個人認為“低級”的東西,天德越重,卑德越少,視野就越窄。

  自董仲舒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依賴,天尊文化不斷受人追捧,而地卑文化倒受人冷落,甚至出現(xiàn)著以尊為貴,以卑為恥的現(xiàn)象。因而天尊地卑、男尊女卑一詞就真正變味了。

  如果說儒家錯在哪里,最主要的錯就在于“陰陽失調(diào)”,夜郎自大,天朝上國等等諸多毛病都是尊德強盛,以致歷史上許多時候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因為道家以“卑德”為主,以“卑德”為主的人是不會排斥“尊德”的。

 

  說這里,到底什么是卑德?其實卑德很簡單,謙虛不是例行動作。大地厚德載物,擁有養(yǎng)育萬物的功勞卻不自持,人也應(yīng)該一樣,不自持功高,不自持學(xué)識淵博,多想想比自己勞苦功高,學(xué)識淵博的人,然后冷靜下來,平心靜氣地對待他人、事物。易經(jīng)中謙卦是地山謙,山明明高于地,卻自行處于地下,這才是謙。

  雖然,儒家現(xiàn)在在很多人眼中被當作罪人被打倒了。但是,這本身并非儒家的文化的錯,而是因為儒家文化并不完善。所謂“孤陽不長”,只有“天德”是會誤事,因而,我們應(yīng)該找回被漠視了的“地德”,以達到陰陽調(diào)和。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一尊一卑,天地之道。

【責任編輯:自由人】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