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一座兩重檐的翹腳牌坊如同展翅翱翔的大鵬,躍躍于蒼穹;牌坊上,四個鎏金大字“江南貢院”遒勁有力——這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今年8月,以江南貢院為背景建立起來的南京科舉博物館將對外開放,目前已征集試卷、狀元進士匾額、器具以及反映科舉考試制度的各類憑證等文物5000余件。
余秋雨曾說:“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人類各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特例,科舉制度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
近日,記者再次來到江南貢院。絢爛的燈光,照亮了一批又一批文人的報國志、赤子心。
一次歷史性的創(chuàng)造
蘇東坡、王安石、唐伯虎、鄭板橋、袁枚、吳承恩、曾國藩、林則徐、翁同龢……穿越歷史的長河,一個又一個文化名人從江南貢院的大堂里走出。
隋大業(yè)年間,隋煬帝楊廣“置明經(jīng)、進士二科”“試策”,采用考試的方法以才取人,科舉制度由此開始。
在原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館長周道祥看來,科舉制是一次偉大的歷史性創(chuàng)造,它比以往任何一種選官制度都更加公平公正,打通了寒門子弟通過努力進入仕途、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通道。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敝刑频拿辖迹氖鶜q時喜中進士,賦詩《登科后》。唐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形成了以明經(jīng)、進士為主要考試科目的??坪突实巯略t臨時舉行的制科。進士及第又稱“登龍門”,第一名稱狀元或狀頭。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還出現(xiàn)了以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為考試科目的“武舉”。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jīng)、墨義,專以經(jīng)義、論、策取士。所謂經(jīng)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經(jīng)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jīng)書中的意思去發(fā)揮。有學者認為,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就起源于宋代的經(jīng)義。宋代還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并建立防止徇私舞弊的糊名制和譽錄制。
1368年,朱元璋總結六朝興亡的歷史,深知人才對鞏固政權的重要性,不拘一格降人才,科舉制在明朝達到了鼎盛。
清末內(nèi)憂外患,封建社會風雨飄搖,科舉制也日趨沒落。慈禧根據(jù)張之洞、劉坤一等人的建議,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宣布,“自丙午科開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1300年之久的科舉制度由此宣告結束。
貢院作為科舉制度的物質留存,閱盡千年時光,見證了中國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的興起、發(fā)展和興衰的漫長過程。
江南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被稱為“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
順著江南貢院的牌坊往里走,不遠處有一棟三層樓高的古建筑——明遠樓,明遠樓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出自《大學》。
清同治年間,江南貢院達到鼎盛,當時的考場占地30余萬平方米,僅考場就有20644間。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這里激揚文字、嶄露頭角。
“壯心未肯逐樵漁,泰運咸恩備掃除。劍責百金方折閱,玉遭三黜忽沽諸……”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在江南貢院高中南京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非常高興,即興作了這首《七律詩贈恩師梁儲以表奪魁之志》。
僅清代,在江南貢院中舉之后赴京考中狀元者就有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正如洋務派首領李鴻章所稱,“江南之有貢士院,昉于前明。蓋今安徽江蘇之士而試之,以舉于禮部……兩省之士冠冕半天下,丞相、御史、翰林、學士之屬更仆不能數(shù),而皆出于院中”。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下詔停止科舉。從此,江南貢院便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民國初期,“拆貢院,辟市場”,僅保留了明遠樓、飛虹橋等中心建筑“供后人觀瞻”,其余大部分建筑均被拆毀。
“所幸的是,江南貢院遺址留存下來的23塊‘貢院碑刻’,詳盡地記載了這一時期內(nèi)江南貢院的興衰,以及皇帝、大臣、名士等對江南貢院的贊譽、評價和題詞,是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見證,這在全國十分少見?!敝艿老檎f。依托原有古跡,1998年,南京市政府籌建了我國唯一的一所以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為主要內(nèi)容的江南貢院專業(yè)性歷史陳列館。
“貢院與科舉制度、科舉人物密不可分,是科舉文明的有形體現(xiàn)。”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海峰曾撰文指出。
厘清教育與考試的關系
“我們都讀過吳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名篇,魯迅大師的《孔乙己》以及社會上廣為傳知的‘秦香蓮’的故事?!敝艿老檎f,“但這只是科舉制度的另外一面在藝術作品中的反映,不可據(jù)此否定科舉制度曾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笨婆e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八百多名狀元,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個龐大的群體是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產(chǎn)生了一大批極其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科舉對東南亞和西方國家也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日本曾一度仿行過科舉,韓國、越南曾長期實行科舉制度,英、法、德、美等國也曾借鑒科舉制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美國學者柯睿格曾說,“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p>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實行高考。有專家指出,研究科舉制度,對高考制度的改革、完善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科舉取士具有明顯的公平性,而“公開、公平、公正”也正是現(xiàn)代高考制度的應有之義。
然而,到了后期,科舉考試“代圣人立言”“八股取士”的做法脫離了實際。許多讀書人因“埋首故紙堆”而不諳世事。而當下,中國教育正面臨著“考試成為指揮棒”的趨勢?!安皇强紝W了的,而是學要考的”的現(xiàn)象,與國人心中的科舉情結不無關系。厘清教育與考試的關系,分清本末,是中國現(xiàn)代考試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學校培養(yǎng)出的不應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蟲,而應是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人才。
【責任編輯:自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