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在季羨林教授八十八歲高齡時的采訪。
中國的教授們在想些什么,是工資太低,還是職稱太濫?是人才青黃不接,還是年輕人下海出洋。一代學人季羨林教授談教授,請聽一位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楊瀾:這里是楊瀾工作室,今年八十八歲的季羨林教授,是學貫中西的一代鴻儒,雖然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但是每天仍然勤于筆耕。八十歲以后他還翻譯了幾十萬字的作品,僅九七年一年他就完成了學術(shù)回憶文章二十一篇,散文八十三篇。當然除此以外,他還有一些其他的任務(wù),比如說他開了七十一次的會,接待了兩千七百多人次的客人。采訪這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我一開始真的不知道是從何談起。不過我想季先生當了五十多年的教授,干脆就談?wù)劷淌诎?。大概是出于我個人的一點好奇,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關(guān)于他的衣著。
楊瀾:我的第一個問題可能是比較私人的一個問題,我就想知道為什么您一直都是穿中山裝?
季羨林:那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改西服、改西裝,我本身是不贊成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為歐美之所以經(jīng)濟那么發(fā)達,并不是因為它的穿著,我們老學人家的皮毛,所以本身我就反對,后來另外一種現(xiàn)象非常有意思,就是農(nóng)民鋤地,穿上西裝打上領(lǐng)帶,我覺得這是開玩笑。
楊瀾:那教授呢?教授穿西裝順理成章。
季羨林:現(xiàn)在我有一個感覺,是什么感覺呢?就是我們過去出國,都有置裝費,意思就是讓你打扮打扮,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特別是美國,非常隨便,而且一直都是這樣子,他那時候出國絕對不會給置裝費,他平常穿什么就是什么。他覺得那是多此一舉。另外我也感覺到,還是我剛才那句話,就是逆反心理的,就是讓那些根本不知道外國文化為何物者讓他去穿吧,我就…
楊瀾:一直穿中山裝了。
季羨林:一直穿中山裝了,我出國也穿,現(xiàn)在我也不用再改了,有意成為博物館的人物……不是標志。在國外,我就這樣,不過有一個好處,有什么好處呢?有一次我們出國,坐英國的輪船,它吃午飯必須穿禮服,我們哪有什么禮服?后來說我們的民族服裝就是禮服。
楊瀾:這樣倒省得多帶一套衣服去。
季羨林:就是,結(jié)果我們就可以昂然地進入那個餐廳。
楊瀾:我想您這一生中經(jīng)歷了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就像您說的,您的心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中國在本世紀的發(fā)展。您是在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出生的,等于是還生在清朝的時候,后來您…比如說我們說學校吧,您讀過私塾,然后又上過西洋的學堂,然后又出國留學。各種教育制度都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我讀過您一篇文章叫《論教授》,也說到教授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他們的形象、面貌、生活狀態(tài)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們能不能從北洋時期那個時候說起,您說那個時候的教授有一種教授架子,為什么呢?
季羨林:教授架子就是當時…拿“清華”來講,當時的教授一般工資一百“大頭”,比較高級一點的就是四百,那時候我們學生生活水平一個月六塊大洋,吃得比現(xiàn)在好。
楊瀾:能吃點什么呢?
季羨林:叉燒肉、獅子頭…
楊瀾:那是不錯。
季羨林:杏花丸子、叉燒肉、獅子頭,另外一個,“清華”有些教授,有一些,不是每一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什么叫攻呢?有的人在“清華”當教授,南京讓他當市長,或是新聞局的局長就走了。當你的任務(wù)沒了,再回來教,所以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社會地位很高。存在決定意識,這樣一個存在就決定教授自命不凡,于是就出架子。
楊瀾:那個時候的教授對待學生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
季羨林:對待學生是…用現(xiàn)在的話,是等于兩個階級,學生一般都是比較窮的,一般。教授是架子極大,一般不大與學生來往。
楊瀾:聽說您那個時候的系主任,在教莎士比亞的劇的時候,每節(jié)課念到那一句,不管是結(jié)束沒結(jié)束都閉上課本就走人。
季羨林:他是這樣子,他不大會說漢語,也會寫講義,講義大概恐怕也用了十幾二十年了,大概也沒怎么改,進來以后,什么招呼也不打,就念,鈴一響,就停下來,不管這句子斷了沒斷,停下來就走,也不跟學生講話。我們那時候也沒有說是教授進來,站起來。沒有這個習慣。
楊瀾:我們再說說到了…五十年代吧,五十年代那個時候,好像中國的教授也是還是地位挺高的,工資…像你那個時候要做一級教授的話,一個月也能拿三百多塊錢。
季羨林:北京叫六區(qū),三百四十五。
楊瀾:那很高了,因為那時候普通的市民來說,一個工人的話,一個月也就掙二、三十塊錢,你那個時候架子大不大?
季羨林:我那時候,但我這個人有好處的話,我這個人是沒架子的,因為我感覺到架子這個東西,它是庸俗的,庸俗不堪。
楊瀾:而到了文革的時候,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看您寫的《牛棚雜憶》也是對那個時代的很真實的一個記錄,那時候做教授成了一個倒霉的事。
季羨林:那個時候我就是…《牛棚雜憶》里面寫了沒有,我記得好像寫了,就是我悔不該離開農(nóng)村,我六歲離開農(nóng)村,我們家里邊都是貧農(nóng)。我要不離開農(nóng)村的話可能是文盲或是半文盲,而且我絕對進不了牛棚。
楊瀾:您現(xiàn)在有沒有后悔當年學了文化,做了教授呢?
季羨林:后悔…這看怎么說,我說那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我就講一個中國知識分子,“人生識字憂患始”,不識字沒有憂患,一識字就有憂患,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特點。而且我最近又寫了一篇短文,叫《走運與倒霉》,走運跟倒霉,這兩個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分子,他這樣…在社會上有地位,特別是過去封建時代,中了秀才,這就有地位,在農(nóng)村里面就是一號人物了。中了舉人就覺得……
楊瀾:差不多該瘋了。
季羨林:得立旗桿了。中了進士就不得了了。所以后來我就說,中國的知識分子他是這樣子的。大概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一生走運,他絕對不會有成就。
楊瀾:那您現(xiàn)在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也挺感激“文革”那段時間的倒霉日子。
季羨林:在某種意義上感激,要沒“文革”的話就沒有《牛棚雜憶》,《牛棚雜憶》現(xiàn)在講,我剛才說,《牛棚雜憶》給我惹了很大的麻煩。
楊瀾:為什么呢?
季羨林:天天來信。現(xiàn)已經(jīng)收到一百多封了。有一封信講得非常好。一般人都是這樣講,他說“你替我出了一口氣”。為什么我替他出了一口氣呢?他跟我經(jīng)歷相同,沒敢寫,我敢,斗膽寫出來了,而且出了,就等于給他出一口氣。
楊瀾:但是,好像也有人說批評您,是吧?
季羨林:批評的非常少…批評我就是說,寫得不夠潑辣。
楊瀾:我記得您在《牛棚雜憶》里寫到,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波及到您的前夕,您在北京的郊區(qū)做“四清”工作,是不是這樣子?
季羨林:那是“文化大革命”開始。
楊瀾:開始的時候。
季羨林:我六五年在南口鎮(zhèn)南口村。
楊瀾:那個時候當?shù)氐霓r(nóng)民,一天的工分才掙一二分錢,但是那個時候您的工資加上國家的這種補貼能夠達到四百多錢,所以那個時候就跟你們說,不要把自己的工資告訴農(nóng)民。怕把農(nóng)民給嚇壞了。您現(xiàn)在敢把自己的工資告訴農(nóng)民了嗎?
季羨林:現(xiàn)在也不敢告訴,怕農(nóng)民恥笑。
楊瀾:您現(xiàn)在工資有多少呢,能問嗎?
季羨林:我的工資老一級,工資的基礎(chǔ)是八百八十七,加上各種…反正是各種名目的一個月可以拿到兩千塊錢…
楊瀾:您好像有一次跟一個我們這兒收破爛的,就是收集廢品的,不是您?
季羨林:不是我,是另外一個中文系的教授。他走在路上,收破爛的問他“陳教授,你相信不相信我的收入比你高”。陳教授近前答曰“很相信”。后來就問這收破爛的,說“你的收入怎么樣”。他說“兩千多塊錢吧”。還打了折扣,不止兩千。
楊瀾:所以人們說到現(xiàn)在的教授貶值了,這個貶值不光是指他的工資,他的購買力下降了,同時還是指我們現(xiàn)在好像有一種教授泛濫的一種現(xiàn)象,好像這是…過去評個教授是一件很榮譽的事,但是現(xiàn)在基本上誰都能夠評得上了。
季羨林:就是這樣子。原來我開過玩笑,我說將來只要進了“北大”,包括工人在內(nèi),一進來就定教授。工資可以有區(qū)別。
楊瀾:為什么呢?
季羨林:可以省掉很多麻煩。在“北大”過去,正規(guī)地升教授要過五關(guān),教研室一關(guān),系一關(guān),片一關(guān),怎么叫片呢?“外語片,學校一關(guān),最后十個人小組一關(guān),五關(guān)。很難,過了不幾年,回顧一看,四周圍…盡人皆教授矣。
楊瀾:還有一種叫“提退”的說法。
季羨林:他是副教授,“提退”就是教授。
楊瀾:就是說提你當了正教授,然后又請你退休。這算是照顧面子吧?
季羨林:照顧面子,滿足虛榮心。
楊瀾:我們查了一個數(shù)字,就是說在臺灣大學,臺灣大學它有四萬多學生,它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大概有一千多人。而像“北大”它有一萬多學生,它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卻有兩千多人,老師和學生的比例實際上是比較大的。
季羨林:現(xiàn)在這樣,現(xiàn)在“北大”這個教職工加起來八千吧,教員三千,職工五千。教職工跟學生的比例勉強一比。一個教職工,兩個學生,這個比例是世界沒有的。原來教委規(guī)定,大概一比五,一個教職工對五個學生。跟國外沒法比了,國外也沒統(tǒng)計過。
楊瀾:您像您在德國上學的時候,德國的大學好像一個系里邊只有一個教授,是這樣嗎?
季羨林:一個系一個教授,大系兩個。
楊瀾:那什么樣的人才能夠評上教授呢?
季羨林:它那兒教授很有意思,他本人當然很有…它那個教授好像是有一點同行評議的味道。那時候我在那兒呆的德國那個大學,只有二十幾個大學,那這一行,什么人在哪個大學,大家都知道。這樣子,當然中國教授泛濫了,教授膨脹,這不是個好現(xiàn)象。為什么?因為教授這個什么東西,它給你是對你給社會的貢獻,給你一種報答,可以起鼓勵、促進的作用。像現(xiàn)在在中國,已經(jīng)不起那個作用了。
楊瀾:有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說,在九四年的時候,全國高校的教授就已經(jīng)有三萬多人了,副教授有十萬人之多了,的確是一種很龐大的陣容了。
季羨林:有一句話很難聽,湖北說“教授滿街走,講師多如狗”,這話難聽,不過確實是這樣。
楊瀾:我想現(xiàn)在在中國的好了,教師的隊伍恐怕還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青黃不接的。比如說現(xiàn)在中國的大陸有一百多萬的高級研究教學人才,就是把科學院這些都算上。但是四十五歲以下的僅占百分之六。也就說有一個統(tǒng)計說到2000年的時候,將近一半的這種高級的教學和科研人才就退休了。那個時候就會出現(xiàn)中國人才一個大的斷檔。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呢?
季羨林:現(xiàn)在就是…我用了個名字叫“海洋主義”,出洋、下海。
楊瀾:人才都流失了。
季羨林:要么經(jīng)商了,要么去留學了。
楊瀾:為什么會經(jīng)商和留學呢?
季羨林:現(xiàn)在經(jīng)商這樣子,說老實話,一個教授要憑他的工資,他不夠吃飯的。當然我這是一個人的開支。要給我兩千錢,加上保姆什么一加起來,電話費什么費名目多得不得了,不夠的。年輕人一看,聽說兒女對父母講他(她)說“你勸我念書,我念書念到你這個程度當上教授,不也是窮得不得了嗎!”
楊瀾:現(xiàn)在甚至出現(xiàn)了大學老師的收入不如中學老師,中學老師的收入不如小學老師這樣。
季羨林:北京就是這樣子…而且要市級的,北京市管的學校,比國立的,像“北大”、“清華”…工資高一倍。
楊瀾:那關(guān)于留洋的問題呢?從七八年到九七年,中國差不多已經(jīng)有二十七萬留學生,到海外去了。但是到九七年為止,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回來。您過去也是留學生,您怎么看待這樣的現(xiàn)象?
季羨林:我們過去留學,從來沒想不回來,沒有這個概念。我就是我那一代。當然留在外國不回來也有。包括說走就想不回來,但我那個地方,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綠卡,也沒有什么綠卡,我留在他國也可以。后來我跟劍橋大學簽了合同,也可以到那兒去?;貋硪院笠豢?,不行。因為是親老、家貧、子幼,非我留在國內(nèi)不行了。
楊瀾:如果當時沒有家庭的牽掛,您是不是也可能會留在劍橋大學?今天我可能就要到“劍橋”去采訪您了。
季羨林:有這個可能,為什么原因,我當時回國,最大的一個思想斗爭,就是我搞的那一套東西回國不能繼續(xù)。沒有雜志,沒有書記,所以必須改行?;貒院螅易畲蟮亩窢幵谶@個地方。我倒不擔心中國留學生不回來,如果天天改的話,大部分會回來的,我這樣說法有什么根據(jù)呢?我就說中國這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根深蒂固。
楊瀾:總是希望給國家做一點事情。
季羨林:總是這樣的,就是加入美國國籍的,比方說李政道、楊振寧,這是大名鼎鼎的,他只要有辦法,總是想幫中國。愛國之心未泯。
楊瀾:有些人也說,留學生之所以不回來,很多是因為那邊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好,所以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在您做學生的那個時代,中國的生活水平和西歐比,那個差距比現(xiàn)在還要大,為什么那個時候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都回來了呢?
季羨林:那時候差距不大。
楊瀾:不大?
季羨林:為什么,在國外,在國內(nèi)一回國,“清華”、“北大”回國以后不能當教授,“北大”叫副教授,得過渡那么幾年?!扒迦A”沒有副教授這個名字,叫做專任講師,得過渡幾年。他回來拿的工資在國內(nèi),生活水平是高級的,三百塊“大頭”,四百塊“大頭”,那很高級了。反正起碼不比國外低。
楊瀾:您覺得現(xiàn)在中國的高校都在說要進行這種體制上的改革。您覺得想要中國的高?!瓚?yīng)該往哪個方向去發(fā)展呢?我們也在說我們要創(chuàng)辦世界一流的大學,“北大”百年的時候也都提出這樣的口號。您對這樣的口號怎么看呢?
季羨林:這個口號很含糊,“北大”、“清華”就是一流,我聽說,我不知道,沒研究過。他們一流幾流,有個條件就是經(jīng)費,而經(jīng)費,咱們只好甘拜下風。別的…比如說我們學校的教授,就比美國大學教授差,有的差,有的不一定差。
楊瀾:所以他不是一個個人的素質(zhì)和能力的問題。
季羨林:不是個人素質(zhì),不是的。
楊瀾:像現(xiàn)在做一個大學的校長,可能最主要的精力,要放在怎么樣去…能夠拉贊助。
季羨林:弄錢。
楊瀾:能夠募到錢來。您有沒有出去給學校拉過贊助什么的?
季羨林:我沒有這個本領(lǐng)…我拉不來。
楊瀾:比如說在鄧小平時代的時候,也在說“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高知識分子的待遇,現(xiàn)在又提到一個“科教興國”的一個口號,其實大家聽到的口號都已經(jīng)很多了,但是您覺得在實際當中目前高校的這些老師們、教授們,他們覺得最需要…他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呢?他們希望政府能夠幫到他們的是什么呢?
季羨林:說句實話,最需要解決是經(jīng)濟問題,你把工資提高五倍、十倍,他的地位就提高了。像這樣在那個收破爛的人的眼中,教授就不值錢了。那他自己怎么能夠…擺架子也擺不出來。編的都是空話,就是提高了工資。教育經(jīng)費這是這樣子,你不要提高“科教興國”什么興國,先給增加教育經(jīng)費。
楊瀾:我們現(xiàn)在國家的教育經(jīng)費占國民總產(chǎn)值的比例是百分之二點三,百分之二點四這樣,當然年年都有增加,但比例是百分之二點三,但是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它也已經(jīng)達到百分之三點五。像馬來西亞甚至達到百分之六點九。泰國也接近百分之四,美國差不多百分之五點幾到六,這個階段,所以的確是…就這個比例來說,是比較少的。在發(fā)展中國家里也屬于是最下邊這四分之一的。
季羨林:對,得從后邊數(shù),排名的話。
楊瀾:所以是不是覺得,如果要是能夠把這個經(jīng)費的問題,當然是國家有很多需要建設(shè)的方面,如果是國家的教育經(jīng)費能夠在國民總產(chǎn)值的比例進一步提高的話,比如說老師的待遇能夠得到實質(zhì)的改變,那么剛才我們說到的所謂青黃不接的問題,留學出國的問題,還有教育質(zhì)量的問題,可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季羨林:這樣沒有問題。我們現(xiàn)在教授工資等于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一個月六萬港幣,等于我們…我們等于他的百分之一,就平均而言,百分之一。
楊瀾:季先生的家門口正對著一個池塘,原先池塘里沒有什么綠色,季先生不甘寂寞,投了幾粒蓮子,不想幾年之后,居然長出了滿池塘的荷花,多達上千朵,他寫散文的時候,窗戶正對著一池蓮花,難怪文思泉涌了。而我采訪他的那一天,正逢北京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池塘中的殘荷也別有情調(diào)。按照季老的說法,荷花正在冰下冬眠,做著關(guān)于春天的夢。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