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二年元旦一早,新落成的大慶殿里開始進行當年的大朝會。在大朝會的禮樂和執(zhí)事們分賜胙肉的忙碌中,新的一年拉開了帷幕?!?/p>
南宋皇宮復原圖
如果把元旦到元宵的整個年節(jié)視為一臺大戲,那么元旦一早的大朝會便是這臺大戲的揭幕典禮。這種規(guī)格的大朝會每年只舉行兩次,除去元旦,就是冬至,它是彰顯一個王朝內在精神和外在華袞的最盛大的排場,連任何一點微小的細節(jié)也要像軍國大事一樣高蹈唯美的。
今年的大朝會由于是在新落成的大慶殿舉行,所謂萬象更新就更加顯得名副其實了。
大慶殿無疑是宮城內最重要的建筑,它是一個政權的禮儀象征,凡是有關王朝體面的各種典禮都在這里舉行。就像一個大明星常常有好多藝名一樣,它也是一殿多用、因事揭名的。正朔大朝時,這里稱大慶殿;進士唱名,稱集英殿;祀神祭天,稱明堂殿;慶賀皇帝和皇后的生日,又稱紫宸殿;宣布執(zhí)政級的重大人事任命(因為詔書是寫在白麻紙上的,是謂“宣麻”),則稱文德殿。當然,它還有一個更流行的俗稱:金鑾殿,這個俗稱幾乎取代了民間對皇城的所有想象。
大年初一天還沒有亮,文武百僚就開始在麗正門外排班。負責議程的內侍更是神氣活現(xiàn),即便是皇親國戚也要被他們呼來喝去地支使。小人得志是要有氣候的,大朝會的莊嚴隆重賦予了他們驕橫跋扈的底氣。他們逐隊厲聲喝問:“班齊未?”禁衛(wèi)人員逐一應答:“班齊!”那陣勢就像軍隊結集時檢查口令一樣。
隊伍整頓完畢,宮門尚未開啟,大家只好瑟縮在寒風中等待五更報時。皇宮內計時的更漏比民間短,宮中五更過后,民間四更才結束。因此宮中打過了五更,梆鼓聲就交替響起,稱為“攢點”,也就是發(fā)布標準時間的意思。五更攢點的梆鼓聲終于在城樓上響起。這時候,透過大慶殿殿角上的鴟吻猶見疏星點點。于是宮門緩緩打開,門軸吱吱呀呀的磨擦聲尖利地劃過晨光熹微的夜空。百官躡手躡腳而又神情整肅地魚貫而進,紹興十二年的元旦大朝會開始了。
但嚴格地說,今年的大朝會其實并不“大”,文武百官應該來的當然都來了,一個也不會缺。缺的是那一干支撐場面的鹵簿儀仗,像法駕、傘扇、儀衛(wèi)、雅樂等等都是臨時拼湊的,不成體統(tǒng),只能聊勝于無。
當初東京(北宋都城,現(xiàn)河南開封)大朝會時,光是黃麾仗的儀節(jié)就要動用五千余人。五千余人的旌旗隊列,那是怎樣一種盛大的排場?不說別的,以現(xiàn)在宮城的規(guī)模,怕是站也沒地方站了。不“大”的第二個原因是缺了四方朝賀的外國使節(jié)。所謂“萬國衣冠拜冕旒”,那是漢唐氣象,不去說了。即便是在東京時,朝賀的外國來賓也還是相當可觀的。
如此看來,紹興十二年臨安宮城里的元旦大朝會,其實也就是在日常朝會的基礎上換了個地方,又增加了若干程序而已。
新落成的大慶殿只是徒有外殼,內部設施還沒有到位,到處彌漫著一股新鮮的木頭、石灰和油漆的氣味。朝會增加的程序之一就是上公致辭,由宰相秦檜代表百官發(fā)表了一通用古雅而華麗的詞藻組成的官話套話。
人畢竟不是道具,在這樣大的場合難免有一點小小的差錯。連官家(宋高宗趙構)本人的表現(xiàn)也不能說十全十美,因為過于想顯示天子威儀,反倒顯得有點拘謹,就像一個人剛剛裝了一付假牙,嘴總是抿得緊緊的,生怕那玩意掉出來一樣。但那場面和氣氛還是讓他很受用,在他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中,還沒有哪一個新年過得這樣風生水起心情舒暢的。況且他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在莊嚴刻板的程式化表演中,時不時還會有一些恰到好處的即興表演。
最后一道程序是官家賜宴,滿朝文武被折騰了半天,最后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飯。但正如吃過國宴的人都知道這種宴會其實只是一種規(guī)格一樣,大慶殿里的這頓飯也并不可口,其中的一道主菜即胙肉,是除夕夜里祭祀用的豬牛羊肉。
祭祀用的肉是不放鹽的,執(zhí)事們用刀子割成小塊,分賜群臣,這種毫無味道的白肉,吃起來苦不堪言,但又不能不吃。有的大臣這種宴會吃多了,便在私下里有所變通,他們事先在家中把手絹放在五香肉羹里煮出味來,到時候一邊吃胙肉一邊拿出來擦嘴,這樣,肉有了味道,又不會被參以無禮和不敬。但絕大多數(shù)的臣子既沒有這樣的經驗也沒有這樣的膽量,只能硬著頭皮往下吞。因此,正如《水滸》中那位黑大漢所說的,一個個都“嘴里淡得出鳥來”。
在大朝會的禮樂和執(zhí)事們分賜胙肉的忙碌中,紹興十二年拉開了帷幕。
【責任編輯:一支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