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這是《挑山工》的結(jié)尾。馮驥才在文中沒有著墨于泰山的雄姿和勝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貨上山的山民,描繪了他們艱辛的勞作和驚人的毅力,贊頌了挑山工堅韌不拔的攀登精神。與此類似的還有《珍珠鳥》,作者描繪了在一叢綠意盎然、充滿生氣的吊籃里的一只鳥籠里,一只紅嘴小精靈在快樂地飛來飛去的圖景,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同時也間接表達了信賴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準(zhǔn)則這一寓意。此文語言輕柔婉約,卻也波瀾跌宕,其情感濃郁,描繪細膩,樸素而有文采。
最近出版的《馮驥才散文精選》,分為日歷、文藝人生、大家交往、煙火生活等7個章節(jié),收錄了《珍珠鳥》《挑山工》《綿山奇觀記》《黃山絕壁松》等70篇經(jīng)典散文。這些文章有作者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思考,有對生活的感悟,有對童年舊事、人情世故的回憶,有對城市文明進程、民間文化的思考,可謂林林總總,包羅萬象。通過這些文章的品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中可以記錄的人和事實在太多。
馮驥才的散文有情有趣有哲理,譬如他在《父子應(yīng)是忘年交》中談到,“當(dāng)我看到了他獨立的世界和獨立的人格,也就有了與他相處的方式。對于一個走向成年的孩子,千萬不要再把他當(dāng)做孩子,而要把他當(dāng)做一個獨立的男人?!边@樣的散文于我們來說,既有閱讀的快感,也能從中得到教益,那就是學(xué)會了如何與子女相處。馮驥才的散文中,更多的是一種憂患意識,譬如他在《春節(jié)是懷舊的日子》中,談到了民俗的重要性。民俗不是強迫的,卻是自愿的和自律的。它是一種共同需要和共同表達,同時每個人的精神情感都可以充分發(fā)揮。
這些年來,一些人熱衷于趕時髦過洋節(jié),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卻漠然處之。民俗的淡忘,相關(guān)民間文化的消亡,民間老藝人的離世,民間藝術(shù)后繼無人,必然會淡化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只有留住傳統(tǒng)文化,才能留住中國人的根本。馮驥才對此感到深深的憂慮,這也是他大力提倡保護民間文化的原因吧。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14/2988139.shtml
【責(zé)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