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正能量 > 正文

追鷹日記: 少年成長的寓言

來源:內(nèi)蒙古日報 作者:      2018-11-04

  《追鷹日記》從審美現(xiàn)代性的視角,彰顯導(dǎo)演對自然和鷹的人文關(guān)懷。成長的符號美學(xué),對畫面、配樂和敘事手法上,又作出擬人化的紀(jì)錄片表現(xiàn)形式,敘事與煽情恰到好處。一只是幼年喪父被母親遺棄的雛鷹,一位是幼年喪母被父親冷落的少年,他們都是同類,具有同情心和同理心,“邊緣人”在自然法則面前抱團(tuán)取暖。

  原本,少年盧卡斯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阿爾卑斯山,因?yàn)楸R卡斯玩火,母親為救他而葬身火海。父子兩從此形同陌路,再也不互相交流。于是,盧卡斯變?yōu)樽蚤]的問題少年。而雛鷹的情況比盧卡斯好,父親在和入侵者爭斗中喪命,哥哥將它擠下巢穴落入懸崖。根據(jù)自然淘汰叢林法則適者生存,母親只能將一只雛鷹培養(yǎng)成王,選擇拋棄它。雛鷹卻被盧卡斯救回家,將其命名為“亞伯”。

  《追鷹日記》包含兩條線索,明線是亞伯成長為鷹王,暗線是盧卡斯從一個被父親冷落的孩子到重獲諒解。盧卡斯代表每位曾經(jīng)迷惘叛逆的少年,和父親有過隔閡,但心中卻始終懷有希望,那是盧卡斯對亞伯會飛回身邊的篤信,也是每個靈魂一生為自己的信念去奮戰(zhàn),不喪失希望,終會尋找到和過去“和解”的理由。

  片末,盧卡斯打開心結(jié)與父親和解,誠如他的父親所言:“它找到了你,我們找到了彼此。”亞伯也飛回盧卡斯身旁團(tuán)聚,盧卡斯一手伸出馴鷹手套,另一手撫摸其羽毛,并解開當(dāng)年套在腳上的金圈。父親問他為何解開?他說:“我要給它自由,真正的自由?!焙髞?,亞伯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破殼而出的鷹寶寶,于是阿爾卑斯山上又開始了生命循環(huán)。

  《追鷹日記》像是寫給大自然的情書,觀眾極易被阿爾卑斯山的絕美風(fēng)景與鷹的生活所吸引。拍攝團(tuán)隊早在2011年,就深入山上實(shí)景拍攝野生動物。甚至做到極致,為了親密接觸動物跋涉陡峭雪山,遭遇粉狀飄雪和山頂?shù)臉O寒天氣。這種視覺沖擊力和BBC紀(jì)錄片《鳥瞰地球》一樣,攝影師拍出自然表現(xiàn)的敏銳度攝人心魄,仿佛通過鷹的視角觀察和生活,張開雙翼遨游天際俯瞰大地,充滿想象力的拍攝手法,讓人身臨其境。夢幻般的布景,加上故事和人物,觀眾會不自覺地將鷹擬人化,是這部紀(jì)錄片打動人的地方。通過旁白的講述,融入少年的故事,心靈上的交流,大氣磅礴的剪輯配樂,賦予鏡頭詩意的聯(lián)想。在冰冷的河流里撲騰,在陡峭的斜坡上追逐野山羊,以及試圖用腳爪穿過廣袤無垠的雪地等,都奏響了美妙動聽的生命交響曲。

  該片和曾感動無數(shù)人的《海豚灣》《帝企鵝日記》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像即將消亡的納西族馴鷹的傳統(tǒng)——鷹與人和諧共處。鏡頭拍得唯美溫暖,用眼神與鷹對話,穿透了物種不同、語言不通的障礙,盧卡斯和亞伯之間的溝通,塑造了鳥類題材自然紀(jì)錄片之美。當(dāng)亞伯飛走,盧卡斯悲痛欲絕躺在雪地中,他的眼淚令人動容,這或許就是《追鷹日記》最大的價值體現(xiàn)。

  原文鏈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102/2959509.shtml

 

【責(zé)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