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正能量 > 正文

所謂青春無悔 其實長夜如磐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柏琳      2018-09-05

 

 

 

  ◎柏琳

  “像霧像雨又像風,人的一生,也就是這么過了?!?月回到蘇州家里,某個臺風過境之后的傍晚,60多歲的爸爸和我去老平門橋頭散步,倚橋傍水,他看著護城河,說了這么句話。

  人在老去之年的心境起伏,我這做女兒的還沒有到能完全體會的時候。爸爸近些年時常想起自己的青春記憶。他一個吳江人氏,18歲時作為林業(yè)廠的學徒,被派到東北哈爾濱郊縣某大林場伐木,砍樹砍了好多年才回到蘇州。那是1970年代初的東北,他說自己在林場遇見許多知青,其中不少江南老鄉(xiāng)。是否發(fā)生了什么故事?等我再問,爸爸便沉默下去。仿佛那是獨屬于他的青春。被我問得煩了,他就說,那(故事)是苦的,小囡不用知道。

  再后來,童年的某個夏天,1990年代,一部講述知青生活的電視劇《孽債》紅遍大江南北。時代的變形,把知青這個群體美好強盛的青春強行嫁接到別處,生出許多人世悲歡離合。那時候的蘇州,簡直家家戶戶晚上的娛樂節(jié)目就是收看這個電視劇,可是爸爸不許我看。那個夏天,我的小床搭在爸媽的大房間里乘風涼。我佯裝睡著,隔著蚊帳偷偷看《孽債》。隔著蚊帳,我看見爸爸的眼睛很亮,好像是濕的。但是他不說話。

  這次回家,我對他說,爸爸,有一個作家叫金宇澄,是我們的老鄉(xiāng)啊。他有一本很薄的新書,叫《碗》,不是小說,是寫東北知青記憶的,你要不要看?我知道他不看小說的。我15歲時,他帶我讀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以女主角愛瑪為反面教材,他告訴我,“小說都是騙人的,以后你要讀實實在在的東西”,自那以后,這是我第一次向他建議看書。

  我把試讀本給了爸爸。第二天早上我要回北京。爸爸說,你把這個試讀本留下吧,等出了正式的,再給我寄一本。

  《碗》,是被稱為“老金三部曲”的其中一本,其余兩本是《方島》和《輕寒》,三本書收集了金宇澄30年來的小說和一部2012年完成的非虛構作品。小說界“潛伏者”金宇澄,《繁花》過后,再看他別的書——《回望》《洗牌年代》,或這“老金三部曲”,作為讀者的我,內心陷入迷亂,這是一個混淆了散文和小說界限的人,情節(jié)線索弱,人物內心世界模糊,關系曖昧,一切全在場景和氛圍,全在氣味、聲響、光線、畫面以及那單用感嘆號或語氣詞就能串聯(lián)還原的人的嘆息呼喊。

  他的形象思維是這樣發(fā)達,每一個具體而微的故事,都首先像一幅畫,在腦海中鋪展,以至于“虛構還是非虛構”這種體裁的界定,在我這個讀者看來,沒有多大意義??赡軐τ诶辖饋碚f,人生行舟至此,對于記憶的追溯,“歷歷在目”四個字,唯有用畫面方可再現。人的講述是不可靠的,回憶是不可靠的,文字都會披上偽裝,唯有他一雙“世故之眼”捕捉到的色香聲味,才可能為記憶留存樣本。莫怪這幾年,金宇澄沉迷畫畫,無師自通,無人指點,如學小貓釣魚,一會兒抓蝴蝶,一會兒采花,興之所至,無法自拔。

  收錄在《碗》中的八幅插畫,卻讓我心頭驚悸。作為“三部曲”中唯一一部非虛構作品,《碗》帶來一股獨特的暗夜氣息。那是關于東北的冷記憶,蕭瑟、灰暗、冷峭,年輕生命在那里消耗和隕落,原來那是關于死亡的記憶。這八幅畫的意境,草莽墳冢,墓間火光,綠皮火車,四五十人大通鋪,水井臺,還有那幅用黑白線條勾勒、日出落葉黑貓白鴿高樓麥田等元素同框、宛若再現生死邊界意象的奇情之畫,金宇澄對青慘過往的回憶,下筆愴然而終究陷入靜默。

  《碗》里收錄了兩篇作品,《碗——北方筆記》和同題虛構的《蒼涼紀念日》,圍繞著當年“我”作為上海知青在東北農場務農期間,所遭遇的某上海女知青落井死亡事件,由此展開對若干人物命運走向的回憶。其中,《碗——北方筆記》是書的主體部分,據說原來的名字叫《碗——死亡筆記》。是這樣了,關于死亡的無聲祭奠。表面看,事情鬧哄哄的,一群“68屆”的“上海老青年”30年后聚集商議北上重游老農場之事,突然得知一爆炸新聞——當年在農場上落井身亡的上海女知青小英,死前曾秘密回滬生下一女,如今這個姑娘找到當年的阿姨爺叔,想一同北上祭奠母親。

  金宇澄為這些意欲回場憑吊的老青年找了紀錄片攝制者,隨其北上拍攝。老金沒有一同前往,他只是很久之后才在紀錄片的監(jiān)視器里重見了那個老地方。要不是幾年前看了某電視臺播放的某知青電視劇,看見劇里照舊的“青春無悔”,他也不會如此這般心潮涌動,想寫下作為親歷者的真實心境。

  從16歲到24歲,金宇澄在黑河地區(qū)嫩江農場務農,種玉米、大豆,農閑時做泥瓦匠,蓋房、砌石頭墻、砌火炕、出窯、淘井、補缸、磨豆腐、做粉條,還給農場養(yǎng)過馬。畢竟不是農民出身,骨子里全是城市人的氣質,金宇澄也曾努力想融入鄉(xiāng)下生活,最終發(fā)現徒勞一場,人如何可以輕易把自己的根脈撕扯開去?只能靠讀書寫信來排遣寂寞。

  《碗》中,跟隨鏡頭監(jiān)視器里出現的風景,金宇澄的筆觸來回游移,在老農場的過往生活和現如今面目全非的景觀之間恍惚。

  書里讓我無法忘懷的一個細節(jié),是被編排成黑色粗體的“青年萬歲!”標語牌,當年被立在老農場的青年墓地進口處。這個關于用紀錄片拍攝“老青年”重返老農場敘舊的故事,這個關于小英的女兒北上祭奠母親的故事,就環(huán)繞在“青年萬歲!”標語牌附近的青年墓地四周。

  多么吊詭。青春萬歲與青年亡魂。那塊墓地是農場為城市青年留存的安息之地。也就是在這“青年萬歲!”的標語牌周圍,當年多少無聊青年,或因打賭或為口角,出沒于附近的暗夜,提一盞馬燈,走入墳場練膽,那青春如暗夜火光一樣單薄而無所事事。而今,監(jiān)視器里的墳場,早已失去輪廓,她和他葬在哪里?“這個死亡所在,集中了故事,埋葬了呼吸。”

  這個被人遺忘的死亡安息之地,總讓金宇澄忍不住對比那部拍攝法國拉雪茲公墓的著名紀錄片《永遠》,“死亡滲進生活的每一角落,只有這里沒有它的蹤影”,拉雪茲公墓完全不像傳統(tǒng)印象中的墓地,更像一個靜謐文藝的公園,許多人前來膜拜死去的藝術家,或者和逝去的愛人說說話。在《永遠》里,面對死亡的永恒,只有平靜與懂得?!锻搿非∏∠喾?,它是對死亡不甘心的低低的哀號?!袄锨嗄辍本奂诖耍睦镆獞{吊的,是自己曾經強盛卻耗損了的北國青春時代。

  金宇澄內心剔透,他十分清醒,所謂青春無悔,其實長夜如磐。當年在老農場擲下數年青春的老男老女,分開多年,再度面對北方荒冢,親切之情不過表面一層薄膜,身處往事之地,“人人逐漸表露了原有的位置與價值,曾經積累的心情與回憶,再一次形成各種摩擦與碰撞”。更要命的是,人的尷尬與痛楚,并不會隨著時代的遠去而終結,此后“身份演變”的硬傷,被金宇澄形象地濃縮為“火車幫”和“飛機幫”兩大群體,一同被打包進“老青年”整體概念,至于其彼此撕扯粘連的個人歷史中的尷尬傷心,爾虞我詐,也只能應大歷史進程之需,遁于“青年萬歲!”之下罷了。

  人人都不說自己的悔與恨,只因無從說起,無人理會。隨“老青年”北上的小英的女兒,很快在故事的中心落入配角之境,在眾人“找到”的墓前,姑娘大慟,也不過空枝對晚風。紀錄片《永遠》想傳達的意境——面對死亡,“美如何讓我們永得安慰”,在《碗》里無法求得,只因金宇澄感知到,那些老去的青年,心里有一種恨。

  故事在《碗》里旁逸斜出,枝枝蔓蔓,數段時空閃回,金宇澄憶起當年熟悉的知青同伴,刑滿犯人林德如,去廣州探親從此杳無音信;教新人在麥田里如何握鋤和碼垛的張某,突然調走再沒回來;曾在上海工部局樂隊拉小提琴的老楊,那個前一分鐘面對音樂還眉飛色舞,后一分鐘看見農場干部立刻佝僂身體“變回”燒爐子老頭的老楊,背著行李消失在“征調支援”的隊列中……

  《碗》是關于死亡與消逝的記錄,嘆息活人的命運歸途,追溯死人的人生來路,但聲音最后只能落在風里,就如老金自己問大家:“你想一想要說什么嗎?”萬語千言,時間不過如風。

  原文鏈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09/05/012562797.shtml

 

【責任編輯:堯日】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