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時間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分過后的十五日。自唐代后,清明便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日,人們祭祀、掃墓、踏青的風俗傳習至今,春風化雨,萬物皆顯。
此時此刻山野皆綠,滿目繁花,對于一個成都人,掃墓踏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三月三為古之上巳節(jié),《論語》說:“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唐宋后,上巳踏青之風已化為清明之俗。成都人自古就愛游賞玩樂,何況清明踏青還符合先賢的諄諄教誨。元代,華陽人元費在《歲華紀麗譜》中說:“成都游賞之盛甲于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元費總結了成都人骨子里的自帶屬性:喜游賞。這個總結如此深刻,以至穿越千年而越發(fā)清晰。
蕩過了秋千,祭祀了蠶神,趕過青羊宮花會,趁著清明前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少年們急匆匆穿起了單衣,鮮衣怒馬地出了城。卻未曾想到,清明時節(jié)天氣轉臉又變,正趕上突如其來一場杏花雨。正所謂“三月初,寒死少年家”,清明物候又有怎樣的一番風致呢?
一杏花遇見清明的雨
無需任何風吹雨打,每到清明前后,川西的杏花、桃花、李花、海棠花都開始紛紛落落,下起一場華麗的花瓣雨。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杏花總是想著在清明的綿綿春雨中,給外出踏青的你一個纏綿美麗的意外,杏花并不算是屬于清明的代表植物,清明期間,只要哪怕是下一點點小雨,你便自然而然地會想起杏花?!罢匆掠麧裥踊ㄓ?,吹面不寒楊柳風”、“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總是會和清明的雨聯(lián)系在一起。
春分后,川西的杏花就進入了最美的花季,杏花是川西山野平原春色的標志。杏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莊子·漁父》中說:“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杏壇便成為了后來夫子講學之地。農歷二月杏花開放,稱“杏月”,古時科舉放榜時正是杏花盛開之際,因此又被稱為“杏榜”。
赴過杏園宴,聽過天樂聲。才華車載斗量的蜀中文豪蘇東坡也曾經“杏榜”得意。多年以后,相濡以沫的元配發(fā)妻王弗卻撒手而去,經過長期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蘇東坡回想起了家鄉(xiāng)的杏花,還有發(fā)妻當年在朵朵杏花叢中蕩著秋千的美好場景。那一年的清明尚未到來,在街坊間就已豎起了秋千,紛飛的細雨中,杏樹梢頭淡紅色的花蕾一個個地打開,粉白微皺的花瓣,鮮紅反折的花萼,紅白相間如被胭脂暈染?!坝牿笔枋杞洕娀稹O锬扒锴?,猶未清明過。杏子梢頭香蕾破,淡紅褪白胭脂涴?!?/p>
又是一年的清明,杏花雨紛紛飄零,這種睹物思人的懷念,總會深深地埋在許多人的內心,溫柔而又美好。
二桐花盡落已成追憶
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說起清明物候,今人常不分地域南北便會提起清明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大致意思便是在清明這個時節(jié)先是泡桐花開放,接著因為氣溫上升喜陰田鼠都躲洞中,最后便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只是這記載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七十二候多以黃河流域的物候觀察為據(jù),華夏大地跨越幾個氣候帶,同一區(qū)域更有海拔差異,七十二候之說本就做不得真,亦是古時文人筆墨游戲,川西的物候亦自有其規(guī)律。
成都的泡桐盛放在春分前后,每年的三月中旬,成都錦江兩岸的泡桐便已是一樹繁花,紅星橋頭已盡是泡桐花濃郁悶人的香氣。泡桐花有著巨大的紫色花冠,漏斗狀鐘形,花冠腹部通常有兩條皺褶,在皺褶隆起處為黃色,花冠內面常有深紫色斑點。很早以前街巷院落里一樹花開泡桐曾經是小朋友們的最愛。那是因為這桐花富含花蜜,而且這花蜜超好吃,小時候,最愛爬到泡桐樹上摘下泡桐花吸吮里面的花蜜,這種甜美的滋味會一直穿越時間,銘記于心頭。
清明節(jié)時,一夜春雨后,泡桐花便已盡落,滿地落花已成追憶。當北方桐始華時,川西已是桐花落?!白蛉湛椿ɑㄗ谱?,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歡,莫待春風總吹卻?!眴柎汉慰啻掖?,美好物事就是這樣的短暫,帶風伴雨如馳驟,花不待人春光易逝。
三采茶制茶正當時
清明,在川西細雨的滋潤下,正是茶樹新芽抽長的時候?!懊髑安瑁瑑善俊?,清明茶,由此時節(jié)采制的茶葉嫩芽制得的當年新茶,滋味最佳。
茶,是中國原生的植物,來自山茶科山茶屬,也是古老的中國植物。茶最早時寫作“荼”字,《爾雅·釋草》中解釋說:“荼,苦菜?!辈枞~味苦,于是茶樹也被稱為“木荼”?!渡褶r食經》里說:“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币嬷荼阍诮裉斓乃拇ㄒ粠?,茗本意也是指苦的意思,荼和茗都是指茶。
雖說“茶”與“荼”在今天讀音完全不同,但是在唐代時這兩個音卻是一致的。到了唐代,飲茶文化大盛,唐人將“荼”減一筆專指茶,“茶”這才成為了專門的名詞。每年的清明是上新茶的日子,每一年的新茶對于愛茶人來講都極為珍貴,白居易在《蕭員外寄新蜀茶》一詩中對來自蜀地的新茶做了表白:“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p>
許多人會將中國茶文化的發(fā)端源自于陸羽。陸羽是唐時的人,號稱茶山御史。他被尊為“茶圣”,祀為“茶神”,陸羽著有世界最早對茶的專著《茶經》,不過中國人飲茶的歷史,遠遠早于了唐朝陸羽著茶經的時代。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栽種茶樹了,白居易說:“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西漢時,蜀人吳理真于蒙頂山栽植馴化茶樹,被后人尊為“茶祖”。
白居易還在《山泉煎茶有懷》詩中寫下:“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鼻迕鲿r節(jié),愛茶之人不如呼朋引伴,尋一處風景秀美的川西田園茶鄉(xiāng),體會一下采茶制茶的樂趣?!奥淙掌脚_上,春風啜茗時”對于成都人來說,最適意的人生莫過于尋一處鳥鳴婉轉的所在,安靜地曬一會兒太陽,喝上一杯自己采摘的明前茶。
四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焙彻?jié)也曾是中國古代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在這一天里,從早到晚都禁止煙火,人們也只能吃冷食。寒食節(jié)源于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被自己燒死的功臣介子推,于是下令在這一天全國禁火。
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前后緊鄰,后來亦如上巳節(jié),都融入了清明節(jié)的風俗中,介子推母子死時抱著的是一棵柳樹,于是寒食節(jié)這一天,除了吃冷食,人們還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以示懷念。唐高宗在游春渭陽的時候,就賜群臣柳圈各一,據(jù)說戴上它可免毒蟲叮咬。后來民間還有了“清明不戴柳,死后變黃狗”的說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也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痹陉柎喝碌娜崛彷p風里,錦江兩岸的柳樹已是柳絲如煙。清明前后,也是栽植樹木的時季,陽光明媚,春雨滋潤,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扒迕饕祸纸癯?,聽得沿街賣柳條”,此時柳條生芽,扦插易活,“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敬完鬼神祭過祖先,順手插柳植柳也成為我國古人的清明習俗。
“柳”和“留”又諧音相通,所以折一枝柳條相贈,也成為了分別時的一種習俗,離別時總是用贈柳來表達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意。無論是長亭、橋頭還是江岸,每一個城市,只要有離別,就有難盡的情意和綿綿的離恨,也就總會有一個折柳贈別的地方。在成都,老九眼橋水碼頭便是這樣的所在,多年前,這里也曾經上演過一幕幕迎來送往的悲喜,折一枝柳,遠行人至此登舟上船,在春日蕩漾的粼粼波光中,從容地揮手自茲去,一路順江遠行,離開這座繁花似錦的城。
【責任編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