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為烏拉特部族一大禮儀。其中包括提親、定親、迎親、送親、回門等諸多禮俗,并在每次宴席間有祝詞人祝福,歌手放喉高吭等宏偉場面?;槎Y以歌舞相伴,穿插賽馬(賽駝)、摔跤、射箭等男兒三項技藝,融娛樂、藝術、風土人情為一爐, 雅俗共賞,它對了解和繼承蒙古民族歷史、文化、 風土人情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求婚舊時蒙古族的定婚年齡在15歲以后,不滿15歲不成婚。在習慣上女方的年齡略小于男方,但一般不超過4、5歲。烏拉特蒙古族求婚,在解放前是父母包辦。求婚時找個代理人,蒙語叫“照齊”,即“媒人”的意思。媒人另找一二人,攜帶4個圓餅、白酒、哈達等禮品,前往女家。之后,先將四個圓餅入盤擺在桌上,接著給女方老人敬酒,獻上哈達,同時提出為某某人家的孩子求婚。對方老人如果接了哈達,就意味著同意求婚。
訂婚比求婚略復雜。帶的禮品有整羊、白酒、圓餅、哈達等。男方到后,先將禮品敬獻給親家,而后敬酒,再坐下來商談彩禮。蒙話叫“瑪拉萌格”。彩禮包括牛馬駝羊,金銀財寶,綾羅綢緞,根據(jù)男方的經(jīng)濟條件可多可少。談彩禮的過程實際上是坐唱過程。蒙語叫“乃日”,是聯(lián)誼的意思。賓朋貴客坐上席,放烏查(即羊背子),敬酒,念敬酒辭,唱敬酒歌。祝辭由一個來念,敬酒歌則由女方請來的歌手站立在蒙古包的東南角歌唱。每唱一次歌大家飲一次酒;每唱完三支歌后,在座的人們回唱一支歌,敬歌手一盅酒。這支歌的大意是,在座的人們表示愿意歡聚一堂,共同歡樂,順便也是讓歌手休息一下。所唱的3首傳統(tǒng)歌是:《永恒之?!?、《締造之?!贰ⅰ断容呏8!罚y(tǒng)稱“三?!?。
娶親
娶親是烏拉特婚禮的高潮。據(jù)記載,蒙古族在800年前成親時從遠方聘娶。這個習俗慢慢進化當娶親到來時,演變成了現(xiàn)代蒙古族成親奔遠方,娶親在天亮的習慣。娶親時娘家也待客,放烏查、敬酒、唱歌、舉行坐唱,等待男方娶親到來。還要請一位能說、能唱、能喝酒的總代東。娶親時陪同新郎的有媒人、伴女婿和長輩各一人,青年男女數(shù)人,念唱贊詞者一人,共約六、七人。
當娶親到來時,女方唱念贊詞者帶領幾名敬酒者迎出門接待酒者迎出門接待,下馬后敬酒。敬酒之際,女方念唱贊詞者主動提問,男方念唱贊詞者出來回答,形成一問一答。大意是:什么地方,何許人士,在這陽光明媚的早晨,成群結對,披紅掛綠,什么緣故前來此地……回答說:是因為有了美好姻緣來娶親……女方又問:既然如此,帶來了什么樣的禮物?男方回答:帶來了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牛馬駝羊。就這樣一問一答,說出九九八十一種禮品。而后,請進屋內(nèi)紅火,坐唱,由女方請來的歌手歌唱,放烏查。
待到姑娘出嫁的吉時良辰,大家出動為姑娘送行,歌手們唱起《送親歌》。
你像清泉水那樣流淌,你像春柳那樣飄蕩;姑娘出嫁遠離家鄉(xiāng),送別為你放聲歌唱。
你像山泉那樣清亮,你像山榆樹那樣飄揚;姑娘出嫁遠離家鄉(xiāng),送別時為你放聲歌唱。
從女方到男方家的途中,娶親、送親雙方不是只顧趕路,還有熱鬧的追逐戲逗場面。距男方家約5~6千米時,新郎躍馬揚鞭,趕上前面的新娘,以鐙擊響新娘的鐙梁,策馬向前飛馳而去,送親的亦策馬揚鞭,設法追上新郎奪其帽子。娶親的其他人則竭盡全力,保護新郎,不讓送親的靠近。這也是對新郎坐騎和新郎騎術的一次考驗。你追我趕,你爭我奪,氣氛緊張而熱烈,非常有趣。如果男方保護不力或因新郎坐騎不快而被搶走帽子時,男方要手捧哈達,獻給搶帽之人,說好話求取帽子。擊鐙、搶帽是娶親路上的一場極為激烈而熱鬧的場面。烏拉特蒙古族在喜慶婚宴上如果不戴帽子,要被視為沒有禮貌。
當娶親的即將回來時,男方門外鋪一塊大白氈或地毯,同輩人出門迎接,長輩則在蒙古包依次入左側坐定,飲酒取樂,等候娶親的到來。新娘到達門前,未下鞍就要品嘗盛在銀碗內(nèi)的鮮奶,隨后在攙扶下同馬鞍一起滑落在白氈或地毯上。這時扮娘或嫂子們會簇擁著新娘踏白氈步入蒙古包。送親者必須在迎親桌前接3杯酒后,方可進屋。屆時,男方歌手在屋里引吭高歌,以示熱烈歡迎。
新娘進門后,不揭面罩與新郎一起跪在灶前,拜灶,拜長輩,行叩頭禮。然后到新房,嫂子們幫助梳洗打扮,將其頭發(fā)從中間分開梳理后,罩上發(fā)罩,佩帶首飾(頭戴),穿上坎肩,回到宴席廳向長輩和眾親戚一一遞鼻煙壺,請安問候。受禮者,亦有贈送禮品的。隨后,舉行盛宴,伴娘伴女婿領著兩位新人敬酒,歌手唱敬酒歌。主婚人和一些長輩每接一杯酒,還要祝頌一番。隨后,男方的年輕媳婦和小伙子們也頻頻敬酒助興。
送親的提出起程時,男方要向每位送親者致以薄酬,并在門外較遠處鋪設氈子,擺上方桌,上擱兩塊油餅和一只羊頭。這時屋里唱起了“阿拉泰杭蓋”(辭行歌)。雙方主婚人手捧銀碗,斟酒敬3杯后,致謝告別。女方主婚人上馬后,接住男方遞來的羊頭,邊扔向外手,邊飛馳而去。
漢族習慣是拜天地成親,蒙古族則拜火成親。拜火是烏拉特婚禮的又一高潮。
新娘來臨之前,男方接待客人進行一般性紅火。得知新娘來臨,長輩不出門迎接,只是同輩人出門迎接。新娘下馬時,必須有人攙扶,腳不得著土,必須踏著地毯或毛氈入新房。而后進行梳頭,佩戴首飾,身著新裝,準備拜火。烏拉特的習慣是先拜火,后拜父母雙親和長輩。
按照烏拉特婚禮的風俗,新媳婦到婆家之后,婆婆要給她起一個新名字,一般在結婚之前就已經(jīng)起好了。當婚禮結束后的第二天,新媳婦要早早起來在伴娘的幫助下開始煮磚茶,做第一頓飯。
探望閨女
送親者到新房探望閨女是一種儀式。有當日探望和幾日后探望兩種。探望閨女雖然很簡單,但也很重要。因為女方不探望姑娘,那么姑娘就不便回門。
回門
烏拉特婚禮中的回門,由婆婆領上兒子和兒媳,帶上整羊、圓餅、白酒前往女方家。時間上沒有固定日期,只是在婚禮后的適當時候,或者在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亻T時,娘家也要舉行酒席宴會,款待女婿和親家。
各地蒙古族婚禮文化在好多環(huán)節(jié)有相似之處,但有兩個方面是烏拉特婚禮所特有的內(nèi)容。 一是,在烏拉特婚禮中,要專門聘請歌手唱婚禮歌曲——律歌,為婚禮制造熱鬧喜慶的氛圍。普通平民百姓家庭一般請3~5名歌手,富裕的人家按照經(jīng)濟水平可以請更多。而且歌手唱歌全部清唱,不用任何樂器伴奏。所唱歌曲曲目和順序有規(guī)定,不能顛倒也不能隨意更改。歌手所唱歌曲均由梅日更活佛創(chuàng)作(梅日更活佛是18世紀著名音樂創(chuàng)作家,創(chuàng)作了80首歌曲)。在婚禮中,一般人家舉行婚禮唱九首歌,大家族可以唱十八首或更多,能持續(xù)三天三夜。 烏拉特婚禮中第二個特殊地方是“敬喜杯”。當新郎新娘在婚禮上給每一位來賓敬酒時,來賓必須當場贈送禮品表示祝賀,這個風俗叫做“敬喜杯”。所以在參加婚禮時,來賓一般要準備兩份禮品,一份送給舉辦喜事的男方家人,另一份則在婚禮上送給新郎和新娘。當時人們贈送的禮品大部分是牛、羊、駱駝、褥單等等,給錢的比較少。
【責任編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