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首展展與羅羅《沙漠駱駝》火遍大江南北,歌詞中這樣寫道:“我要穿越這片沙漠,找尋真的自我,身邊只有一匹駱駝陪我……”這個“我”不管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有駱駝相伴,和駱駝有著不解的情緣。
在杭錦旗巴拉貢鎮(zhèn)巴音恩格爾嘎查也有這樣一個“我”。祖祖輩輩都是放駝人,而他從小跟隨父親放駱駝,駱駝成為他最親密的伙伴。他就是母駝圣火祭祀傳承人米其德道爾計。
米其德道爾計幼時,父親將他扶上駱駝背,小小年紀的他,絲毫不懼這個龐然大物,與駱駝周旋幾日便將其拿下。乘著這“沙漠之舟”,越過時間之海,他從小孩子長成小伙子,為人夫,為人父,如今孫兒繞膝嬉戲。如今,米其德道爾計又將子孫扶上駱駝背,把他對駱駝的這份情感深深的烙印在子孫后代身上。
不光是米其德道爾計一家對駱駝有著深厚的感情,生活在沙漠的牧民都知道,駱駝的生活習性,無論前面是多么艱險、多么困難,都不會絲毫退縮,迎著風沙,陪伴在人們身邊,勇往向前。駱駝作為沙漠地區(qū)重要的生產(chǎn)交通工具用熱血譜寫出一首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樂章。牧民們?yōu)楸磉_對駱駝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之情,期盼駱駝繁衍豐碩,生活更為富足,杭錦旗的蒙古族牧民們就產(chǎn)生了駱駝火祭這一習俗。
“駱駝祭火”也稱“母駝圣火祭祀”,有關駱駝祭祀的記敘起源于元朝時期。成吉思汗西征時,隨軍有大批駱駝運輸隊,為保障軍需,建立功勛,牧民們養(yǎng)駝祭駝之風興起,明清達到鼎盛。米其德道爾計跟隨祖先留下的習俗和經(jīng)驗,在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一,母駝產(chǎn)羔期,舉行“母駝圣火祭祀”。牧民們跟隨主祭祀人圍著灶火順時針繞三圈,一邊祈福,一邊拋灑祭品,將準備好的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撒入熊熊燃燒的灶火內(nèi),同時念著頌駝祝詞,祈禱人畜興旺好年景。前來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在火中祭灑白酒和剛煮好的奶茶,至誦經(jīng)結束。牧民們拉著各自選出的駱駝繞圣火順時針轉三圈,并向火神祈禱:祝愿駱駝百母百子,膘肥體壯抗御災病。
從2007年開始,每年,米其德道爾計都會邀請各地的養(yǎng)駝人前來參加母駝圣火祭祀,這既是一次駱駝祭祀活動,同時還是一次駱駝文化交流的盛會。米其德道爾計邀請各地的養(yǎng)駝人都來參加祭祀,如巴彥淖爾、錫林郭勒、包頭甚至蒙古國的養(yǎng)駝人都來,大家聚在一起,交流養(yǎng)駝技術。為進一步促進相互的學習交流,他還組織開展賽駱駝、賽馬、摔跤、拔河、削布依勒(駱駝鼻棍)、搓駝毛繩,更有駝背上的“激戰(zhàn)”駝球比賽。
米其德道爾計告訴筆者,“駱駝以沙蓬、檸條、紅柳喂食,飲一次水可頂一星期,不需天天照料,特別好養(yǎng)。”他的駱駝養(yǎng)得好,每一峰駱駝都是他的寶貝,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200多峰了。每年都會有人來買他的駱駝,“每一峰駱駝的價格都不等,大一點的可以賣得到15000元,一般的也可以賣到10000元左右?!?/font>
駱駝養(yǎng)成需三年時間,養(yǎng)駝人必須要耐得住性子。米其德道爾計養(yǎng)了半輩子駱駝,不急不躁,周圍的鄰居都知道他馴駱駝馴得好。任駱駝多犟多調(diào)皮,任它耍賴撒潑,他一出馬就能治得服服帖帖。這么多年,他去周邊各地交流,已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馴駝人。駝毛駝絨是相對稀缺的動物纖維,駝肉和駝峰有藥用價值,駝奶營養(yǎng)豐富,駝掌是與熊掌齊名的佳肴。
杭錦旗文化和旅游局的有關負責人告訴筆者,“為了保護和傳承‘駱駝祭火’這一習俗和文化,杭錦旗成立了駱駝協(xié)會,而且每年舉辦‘千峰駱駝節(jié)’等一系列活動。同時申報米其德道爾計為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讓更多人知曉?!彪S后,筆者了解到米其德道爾計已經(jīng)有了傳承人,在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駱駝祭火”會以其獨特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繼續(xù)傳承。
在這沙漠中行走,傳承著神圣的“駱駝祭火”儀式。駝鈴聲聲,黃沙漫漫,米其德道爾計將繼續(xù)拉著他的駱駝在高高的大白檸條間穿行,就像奔跑的“生命力”,向著繁榮和興旺。
【責任編輯: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