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2年6月29日,從俄羅斯圣彼得堡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項目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元上都遺址成為我國第30項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歷史性的突破,標志著內蒙古文化遺產事業(yè)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實現零的突破,對于加快推動內蒙古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有深遠影響。
元上都遺址位于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上,距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前,這座承載著蒙古族數百年榮耀的歷史遺址一直未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改革開放之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設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錫林郭勒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1992年便開始了漫長的申遺之路。
為了更好地保護元上都遺址,早在1999年,正藍旗就將居住在遺址內的百余戶牧民遷出,將遺址周邊18公頃面積保護區(qū)架設全封閉圍欄保護,全年封閉式管理,并成立了文物保護隊等,同時,聘請遺址周邊農牧民為遺址保護員,加強了遺址保護及文物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
除了文化遺產保護,錫林郭勒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也是持續(xù)推進。今年烏拉蓋管理區(qū)申報的套馬桿制作技藝和固臘卜賽罕敖包祭祀兩個非遺項目被列入自治區(qū)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蘇雅拉圖便是非遺項目套馬桿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幾十年來從他手中做出的套馬桿不計其數。蘇雅拉圖說,愛馬訓馬是蒙古族人民的最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套馬桿則是這項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目前,錫林郭勒盟蒙古包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調、潮爾道、呼麥、馬頭琴等相繼列入國家、自治區(qū)、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錫林郭勒盟被命名的文化之鄉(xiāng)有36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代表錫林郭盟特色民族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在傳承蒙元文化、推進民族文化強盟建設進程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原文鏈接:http://travel.nmgnews.com.cn/system/2018/11/16/012602303.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