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及東蒙各部的蒙古族較早就定居下來,由游牧轉向農耕。在由獵轉牧、由牧而農的曲折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這里的民眾所創(chuàng)造的民間文學與其他地區(qū)的蒙古族民間文學相比,是獨樹一幟的,折射著鮮明的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匯相融的特色。
以東蒙民間故事為主要樣式的口頭敘事方式既承繼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傳統(tǒng),又以博大的胸懷吸納了中原漢民族農耕文化的營養(yǎng),對定居后的農耕生活有全方位、廣角度的反映,因而形成了與草原蒙古族民間文學同中有異的文化特色。東蒙民間文學既隱含有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崇拜思維觀念等及對農耕前期的森林狩獵、游牧生活的追懷,同時又涌現(xiàn)出大量反映農耕生活的作品,傳達出這一地區(qū)蒙古族民眾對農耕生產的熱愛與向往;它既描述了東蒙地區(qū)300年來滿、蒙民族在政治、經濟及婚姻等方面交往互動的歷史,也對蒙、漢民族協(xié)力農耕開發(fā)遼西以及蒙、漢、滿三個民族文化的融合歷史作了廣角度的展現(xiàn)。這些口頭敘事對于研究喀喇沁、土默特等東蒙各部蒙古族歷史、文化,考察蒙古族文化的變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古往今來,東蒙大地上始終活躍著一批在當地享有盛譽的故事家、歌手,他們?yōu)闁|蒙民間文學的繁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那些講不盡的故事、唱不完的民歌反映出喀喇沁民間文學獨有的質樸、渾厚特色,并以此向世人昭示:東蒙民間文學蘊藏量之大、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泛、文化個性之鮮明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民間文學的老一輩傳承人相繼離去,傳承的譜系已難以續(xù)寫,具有重要的口述史價值的東蒙民間文學正在淡出人們的記憶。尤其令人焦慮的是,當地文化部門近20年來采錄下來的錄音資料已開始出現(xiàn)消磁和失真現(xiàn)象,處于貧困地區(qū)的基層文化部門無計可施,東蒙民間文學真正處在嚴重的瀕危狀況,急需保護和搶救。
【責任編輯:爾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