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民族風(fēng)情 > 正文

蒙古族——善男信女虔誠信仰

來源:中國民族網(wǎng) 作者:      2017-02-09

  一、宗教

  蒙古族原始的宗教是薩滿教薩滿教祟拜多種自然和祖先神靈。直到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都有重要影響?;适壹雷?、祭太廟時,都由薩滿教主持持祭祀,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他及其繼承者對各種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薩滿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等。蒙哥汗時期,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yǎng)伊斯蘭教徒、嫉妒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并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采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hù)。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極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頂。隨后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佛教的影響僅限蒙古族百姓人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二、祭祀

  1、祭“騰格里”

  騰格里,蒙古語意為“天”指上層世界,即天上。指主宰一切自然現(xiàn)象的一“先主”;還包含有“命運”的意思。祭“騰格里”是蒙吉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為:以傳統(tǒng)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jìn)行,

  2、祭火

  蒙古族的牧民、獵人十分崇拜火,把火看成是長生和興旺的象征。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相信具有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rèn)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chǎn)生的。祭火分年祭、月祭。三天為額都仁嘎勒(即日火),三十天為薩仁嘎勒(即月火),三百六十天為占嫩嘎勒(即年火),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shù)谋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旰、吉祥如意。五谷豐登。此外還有很多有關(guān)火的禁忌反映蒙古族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挑火等。

  3、祭敖包

  祭放包是蒙古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xí)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jié)舉行,敖包又作鄂博,蒙語“石堆”的意思。古時是作為道路和境撣的標(biāo)志,逐漸演變圍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視為神圣。敖包的種類很多,有札薩克(旗)放包,有努圖克(區(qū))敖包,有埃勒(屯)敖包。所筑敖包均在高崗處,蒙民聚居的村屯和一些高貴者都有筑設(shè)。即在地面開闊、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端系有經(jīng)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祭祀時,供祭熱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眾人祈禱膜拜,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畜兩旺,祭祀儀式結(jié)束,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敖包祭足蒙古族為紀(jì)念發(fā)祥地額爾占納山林地帶向形成,表示對自己祖地的眷戀和無限崇敬之情。祭故包每年春秋兩次,陰歷七月十三最隆重。相傳以紀(jì)念十三太保李存孝而得。祭祀時,正南置木桌設(shè)貢品,人喇嘛居正位誦經(jīng),小喇嘛分坐兩旁以鼓樂伴之。誦經(jīng)畢,大喇嘛站起來繞敖包自東向西行,小喇嘛跟隨,圍觀眾人也拖兒抱女相隨,狀如彗星。繞三周后大喇嘛將所有供物拋之,眾人爭食。祭祀結(jié)束后,人們開始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獲勝者受到獎勵,并煮肉粥供觀眾食用。蒙古族人平時路遇敖包必下馬磕頭若干方可離去。在祭敖包同時,凡有老榆樹的地方還要祭祀神樹。

  4、祭天

  蒙古族把每年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晚作為祭天日。夜晚在院中燃起篝火,在桌子上擺上奶酪、奶油、奶干、白糖等四種白食,一壺白酒,一只酒杯,一個香爐。然后全家按老少輩分行跪在桌前,長者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里,杯里斟滿白酒,向天空酒祭,致祭天詞。然后向篝火火磕三個頭,把四碟祭品和壺中的白酒全部倒入篝火,燃放鞭炮、祭天儀式結(jié)束。祭山蒙古族把自己部落境內(nèi)較高而且陡些的土丘稱為神山,認(rèn)為山有神靈,能保佑人畜平安,如杜爾伯特旗主要祭多克多東坡;郭爾羅斯后祭祀四房山等。祭山?jīng)]有統(tǒng)一同定的日了,一般是在遭災(zāi)或人蓄染病時,選“吉祥”日子祭天,祈求保佑半安。祭品根據(jù)家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宰黑色馬,以馬頭為祭品,或用奶油和蕎面做馬頭代替;有的用豬頭、羊頭或奶干、奶酪、奶豆腐等白食做祭品。

  5、祭佛

  燈在蒙古語巾叫“明安珠勒”。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五,為千佛燈節(jié)晚間掌燈后,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用蕎面做佛燈一盤佛有33個、77個、99個、108個不等,同時還做些燈放窗臺、門框、馬圈、牛欄、勒勒車上。把佛燈全部點著,全家人坐在燈旁觀看有的給佛燈磕頭,祈求日子紅火興旺、平安幸福。

  6、祭星星

  舊時蒙民視星辰為神,每年正月初七是祭星日。祭時由本村首領(lǐng)“屯達(dá)”主持,請喇嘛誦經(jīng)。喇嘛用芝麻油和面粉制成小人、燈、塔、碗等物,其中以燈為最多,希望這樣可以從黑暗中尋求光明。迷途中找到方向。酉時前后在大街上放一張桌子,大喇嘛手捧面制物誦經(jīng),并點燃所有面燈,令一人站在桌上鳴放鞭炮,等到高潮之際,大喇嘛將面制品拋落于地后進(jìn)屋內(nèi)繼續(xù)誦經(jīng),誦畢即結(jié)束。此祭祀方式建國前已經(jīng)消失。

  7、祭成陵

  祭成陵,也就是祭化成吉思汗陵,祭祀分月祭和季祭兩種:月祭日是農(nóng)歷十五日。秋祭是八月十二日。冬祭是十月三十日。每到祭日,蒙古族人便帶上牛、羊、酒、奶油、哈達(dá)等祭品。前往伊克昭盟(現(xiàn)鄂爾多斯市)境內(nèi)的成吉思汗陵祭祀。因北方的蒙古族人距離成陵較遠(yuǎn),所以只以努圖克或戶為單位在當(dāng)?shù)剡M(jìn)行祭祀。在成吉思汗的畫像前擺好祭品,全家跪拜。一般只實行春祭,祭祀日禁止一切娛樂活動。

  8、祭吉雅琪

  吉雅琪被蒙古族奉為牲畜的保護(hù)神。傳說吉雅琪是一位老牧人,臨死時不肯瞑目。過了幾個月,牲畜大死亡。人們就到吉雅琪墓地上供、祭祀巳,并把他的像畫在氈子上掛存墻上,讓他永看著牲畜,從此草原牲畜興旺。

  9、祭寶木勒

  寶木勒意為下凡,引申為神。傳說有個叫郝布拉特的人,在天庭偷殺了天帝的神牛,并吃了牛肉。天帝發(fā)現(xiàn)后派天將捉拿郝布拉特,郝布拉特為應(yīng)付天帝,將牛骨說成是寶木勒(神)分給牧民供奉。人們供奉后,人畜興旺。從此,寶木勒被人們視為吉祥神。

【責(zé)任編輯:爾玉】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fēng)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