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族風情 > 正文

祭火(烏珠穆沁祭火)——2015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

來源:正北方網(wǎng) 作者:      2016-10-17

 

  祭火又叫祭灶,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在蒙古人看來,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戶的祭火,有繼嗣之義,凡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祭火圍繞火盆、爐灶,有著一系列祭禮和禁忌。

 

  蒙古族很早以來就有以祭火迎接春節(jié)的習俗,因為燃燒的火焰象征著新的一年里的一切紅紅火火、幸運吉祥。目前在內(nèi)蒙古地區(qū),一些年長的牧民依然能對此有所解讀,他們認為:從成吉思汗時代的先民到其后裔,都非常崇拜火和灶神(火神)。普通牧民家的祭火,一般都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舉行,貴族則在臘月二十四日舉行;在一些地方也會出現(xiàn)秋季祭火和婚禮上祭火。

 

  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和灶神是驅(qū)妖辟邪的圣潔之神,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等。不能用刀子挑火、不能將刀子插入火中。在蒙語中將火神稱作“斡得罕·噶拉罕·額克”即(最年輕的火皇后),這與蒙古族由幼子繼承祖業(yè)、繼承香火的習俗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一個家如果沒有了火,就失去了居住的價值;一個家點燃了火,就會使這個家興旺,似乎將“火”神圣化了?;鹩兄永m(xù)家族的神圣使命,因此把火神看成為“女性神”。

 

  蒙古族祭祀火神要用羊胸叉、奶食品、酒等供品?;饟巫?,蒙古語叫突力嘎,簡單的說是一個有四個支撐點的火架子?;饟巫蛹茉诨鹋枭希镞叿鸥刹?,有的不用火撐子,便在火盆里搭起四邊形干柴架,把藍、白、黃、紅、綠五彩布條,掛在火撐子或木柴的四眉上,分別代表藍天、白云、黃教、紅火、綠色的生命?;饟巫忧埃佉幌酌珰?,擺一張木桌,白氈上用炒米撒上圖案,蒙古語稱“哈斯塔嗎嘎”,意思是玉璽。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著炒米、茶葉、紅棗、黃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燒著的香,桌上還有一個盤子,盛著綿羊的四根肋條、頸骨、灌腸、胸脯、羊尾等,裝盤的次序是用頸骨、肋骨墊底,灌腸居中,之上是胸脯,最上面是肥腴的大綿羊尾。盤中祭品在當晚的儀式上用。碗中的祭品留待二十四日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兩次向火撐子里投祭,火撐子里的火至少三天不斷,有的保持三個月,甚至到下一年祭火的時候。通常在胸叉內(nèi)填滿紅棗、黃油、冰糖、奶酪、柏葉、哈達等,用白色羊毛線纏繞九圈后煮熟。到了晚上上燈時辰,在灶膛內(nèi)填入沙蒿根、香柏片,上圍干牛糞,將灶火點燃。臘月二十三日,傳說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也是蒙古族過小年的日子,崇拜火的蒙古民族最隆重的“祭火”儀式就在這一天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在家里祭祀火神。祭火儀式后,老人們將肉湯里煮的奶酪給孩子們嘗,享用“祭火”的“口福”。 蒙古族,一到冬季吃肉食時家家屠宰白綿羊,留下綿羊帶肉的胸骨和塞滿脂肪的綿羊直腸,準備祭火時用。到臘月二十三的那天,取出綿羊胸骨和直腸在鍋內(nèi)煮好,并把裝飾修理綿羊胸骨,用活綿羊毛線纏繞胸骨,再用新鮮哈達和綿羊肚網(wǎng)膜脂肪包好,等候祭火。在煮綿羊胸骨和直腸的湯水內(nèi)放入大塊的羊肉(有的放牛肉)和大米,做阿木蘇飯(祭火用的黃油肉棗稠粥)。晚上干完活兒后,開始祭火。祭火時,蒙古包當中放火盆,按好鍋撐子,并火盆前擺好小方桌。然后,在方桌上擺好修理好的胸骨和帶插燈芯的四碗祭火用阿木蘇飯,一雙扎拉瑪(在榆樹枝上掛一寸寬四寸長藍白布條的小旗子)、柱香、柏葉、黃油、脂肪、炒米、大紅棗、白酒等。待落太陽,出星星時開始祭火。祭火時首先由戶主用香火使清潔洗禮火盆。之后,在火盆里的鍋撐子內(nèi)擺放好榆樹條或榆樹枝。點火之后,用祭火專用的木制小勺子舀阿木蘇飯,在鍋撐子的四條撐子上抹好。之后,把裝飾修理好的胸骨、扎拉瑪、柱香、柏葉、黃油、脂肪、炒米、大紅棗、白酒往鍋撐子肉的火上貢獻。最后,戶主朗誦祝贊詞。 朗誦完了,戶主帶領(lǐng)全家人向灶火神叩首禱告。然后,戶主手中舉著神箭坐在蒙古包正位,兒子手中舉著神桶,坐在火盆前面,其余人員坐在其后,手中舉著胸骨下部位的肚皮肉塊或放有直腸的阿木蘇飯、白酒等,開始招福份。具體做法是:戶主領(lǐng)著全家人高舉手中之物,大家一起說:“福來!福來!福份快來!福來!福來!”這樣說著順時針繞三次手中之物。然后,戶主問:“福份來了沒有?”于是,大家說:“來了!”祭火和招福份儀式結(jié)束后,兒女們請大人們?nèi)胂献?,開始上菜給大人們敬酒磕頭行禮。又讓孩子們?nèi)胂瘒L嘗祭火的飯菜,全家喝好吃好,歡樂一場。第二天一早,主人從火盆里撿回胸骨柄灰,裝進神桶,存放起來。祭火時戒忌外甥在場。祭火后的三天內(nèi)忌諱外借東西、息火、打架斗毆、說不吉利話,給外人吃胸骨下部位肚皮肉等。祭火后的三天內(nèi),每天要貢祭灶火,往火里貢祭脂肪、大棗、炒米、黃油、柏葉、柱香等。蒙古族祭火習俗是一代代傳承下來,都是由父輩教給兒子的。

 

  蒙古人將最小的兒子叫“守火盤”的人,即含接續(xù)香火之意。參加祭火的主要是家主和男孩,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也可以參加,女孩和外姓回避。供品也不贈出嫁姑娘吃。

 

  蒙古族祭火習俗具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它不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而且為研究蒙古族的習俗和歷史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更是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責任編輯:爾玉】

掃一掃關(guān)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