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12月,忽必烈封吐蕃薩迦的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率領一些吐蕃語文學者重新創(chuàng)制蒙古文字。稱“蒙古新字”或“蒙古字”。現(xiàn)在國內外學術界通用兩種名稱,一是按創(chuàng)制者命名,稱作“八思巴文(字)”;一是按字母形狀特征命名,稱作“方體字”。八思巴文有音無義,類似音標。按忽必烈的規(guī)定,八思巴文是用來“拼寫一切語言”的。忽必烈命八思巴新制蒙古字,是適應元朝多民族國家建立后的需要,要求拼寫蒙古語的新字,同時還能書寫包括蒙、漢、藏、梵、維吾爾等多種民族語言,主要是漢族的語言。
“蒙古新字”于1269年2月頒行全國后,王磐、竇默等奏請設兩翰林院:其一專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學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蒙古新字成為國家法定的官方文字。政府重視教習蒙古文字,國家培養(yǎng)專門人才學習該文字。1269年7月,就設立諸路蒙古字學,招收生員學習。1270年4月設諸路蒙古字學教授。和禮霍孫奏:“蒙古字設國子學,而漢官子弟未有學者,及官府文移猶有畏吾字?!?271年,在京城大都建立蒙古國子學,以蒙古文字教習諸生,以《通鑒節(jié)要》蒙文譯本為教材,教習蒙古文字。規(guī)定生員免一身差役,學習二、三年后,考試合格者,酌量授以官職。上路設生員額三十人,下路二十五人。各路蒙古官員子弟均可入學,回回、畏兀兒等色目人,愿入學者,不受額數(shù)限制。
1273年春,“敕自今并以國字書宣命?!?從今以后都用蒙古文字宣布命令)整個元朝統(tǒng)治時期,凡是皇帝的詔旨和一切國家頒發(fā)的文告、法令、印章、牌符、鈔幣等一律使用國字。詔印章、牌符舊用畏吾字,“今易以國字,”“以國字書之。”1285年五月,敕中書?。骸白嗄考拔膬?,皆不許用畏吾字,其宣命、札付并用蒙古書?!?293年,河南、福建行中書省臣請詔用漢語,有旨以蒙古語諭河南,漢語諭福建。蒙古國字還用來翻譯漢文的經(jīng)、史等文獻,“敕宗廟祭祀祝文,書以國字。”1282年,刊行用蒙古、畏吾兒文字書寫的《資治通鑒》。還用八思巴文鑄過有限的幾種錢幣。計有世祖至元年間“至元通寶”,成宗元貞和大德年間的“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武宗至大年間的“大元通寶”等幾種。八思巴文作為元朝的國書,作為一種通用于多種語言的統(tǒng)一的書面形式,拼寫蒙古語和漢語的資料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文件的原件和碑刻,以及銅印、牌符、錢鈔、圖書、題記等。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歷史資料。加強了蒙、漢、藏等民族的語言文化的交流。136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八思巴文遂逐漸被廢棄。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