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大南街大召寺附近,是一條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古街。興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大召,門前西側(cè)有一條橫街,立了牌樓,名曰塞上老街。塞上老街全部建筑充分體現(xiàn)明清時期特點,被譽為老呼和浩特的舊影濃縮。道路兩側(cè)的古式房子,有三十年左右的歷史。塞上老街里有很多古玩、民俗、百貨、土產(chǎn)商店,有老銅匠開的鋪子,也有近年發(fā)展起來的民族工藝品店。
攝影/張珺楠
凝眸歲月無限意
歷史上,旁人尚不知“青城”之雅,唯有塞外“歸化”,而那時的塞上老街,已經(jīng)佇立在歸化城中千百年。
在這里,有呼和浩特市歷史文化縮影的文物店、老字號,亦有呼和浩特市民族民俗縮影的文化藝術(shù)、地方特產(chǎn)、風味小吃。再回首,召廟巍巍,晨鐘暮鼓;且凝眸,店鋪林立,繁華如舊。游老街,你能追隨歷史人物的行蹤;踏古道,你會聽聞御馬刨泉、御泉井、劉統(tǒng)勛私訪歸化城的美麗傳說。踏上這古老的土地,你就能沿著先人的足跡,追溯塞上老街發(fā)展史,感受塞外召城迷人文化香。凝眸歲月,無限真意。
點滴真味話民俗
老街兩側(cè),店鋪與攤位鱗次櫛比,絕不負商業(yè)街之盛名。來到內(nèi)蒙古,民族風情怎會少?從蒙古刀、弓箭、銀杯、木碗這樣的精巧工藝,到皮夾子、皮拖鞋、藏銀首飾這樣的日常用品,再到風干牛肉、馬奶酒這樣的美味佳肴,只有想不到,沒有看不到。只是民俗味濃重的物件琳瑯滿目,仿佛有些“亂花漸欲迷人眼”,要說我覺得,在塞上老街,你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羊毛氈烙畫。
攝影/劉運澤
攝影/張珺楠
采用蒙古族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羊毛氈,結(jié)合燙烙工藝,輔以一只靈巧的烙鐵,一塊潔白的毛氈,幾番揮毫潑墨,屢次精雕細琢,一幅完美的烙畫便展現(xiàn)在你我眼前。氈畫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藝術(shù)品,但在現(xiàn)代不只是蒙古族的專用品,它已經(jīng)憑借其精美的做工和豐富的寓意走進“尋常百姓家”。將其掛于室內(nèi)不僅能體現(xiàn)獨特的民族風情,而且符合現(xiàn)代人“環(huán)保、健康、自然”的追求??傊?,羊毛氈烙畫,你值得擁有!
攝影/劉運澤
攝影/張珺楠
漫步老街,尋失落傳統(tǒng),拾真味民俗,點點滴滴。
歡暢一品燒麥香
塞上老街曲徑通幽,一路且走且看,稍顯疲倦,小徑深處的燒麥店想來是個好去處。燒麥在呼和浩特市是隨處可見的特色小吃,在舊城,在老街,亦如是。這里老字號林立:老綏元、德順園、福馨園……在街角靜靜矗立,看似并不起眼,卻承載著一方文化盛宴。
傳統(tǒng)燒麥為肉餡,羊肉、大蔥、生姜、胡油與鹽,簡單的幾樣食材與調(diào)味品,一經(jīng)結(jié)合,便碰撞出了令人難以忘懷的美味。蔥要選用山東大蔥,油是本地產(chǎn)的胡麻油,羊肉是內(nèi)蒙古草原羊,面皮則是巴彥淖爾的雪花粉制成的為上。將肉餡包在燒麥皮里,留個小口,向內(nèi)聚攏,手掌微顛,放入籠屜用大火蒸上七八分鐘就大功告成了。
新出籠的燒麥擺上桌臺,熱氣騰騰,皮薄餡嫩,輕輕咬下,齒頰留香。再啜一口磚茶,只覺糯軟而不膩,香氣直沁心脾。燒麥和磚茶是呼和浩特人標配,俗話說“二兩燒麥頂一天”,所以千萬別用吃餃子的量來類比燒麥。
除了燒麥本身對食客味蕾的刺激,燒麥館的氛圍也值得一提。不大的四方店面里總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此駐足,或彼此高談闊論,或與店主閑話家常,熱鬧歡愉,甚是愜意。燒麥混著磚茶的香氣,裊裊升騰在人聲鼎沸的店鋪里,或許這便是生活中的凡俗煙火氣,平淡之下盡顯真意,絲絲縷縷。
呼和浩特城市里沒有遼闊草原,也沒有大漠孤煙,唯有老街駐守著這座城的光陰流變。我向你伸手,你可愿意隨我漫步塞上老街,尋真味民俗、品燒麥盛宴,與舊城老街結(jié)下一段情緣?
原文鏈接:http://travel.nmgnews.com.cn/system/2018/06/01/012503123.shtml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