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莜面。
點綴花式餃子。
上桌的莜面精致如藝術品。
手法嫻熟。
擺放整齊。
出鍋了。
“莊戶人上排場,莜面窩窩溜湯湯”。 每年正月初十,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有老鼠娶親、吃莜面的習俗,以祈求一年風調雨順。2月25日,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莜面制作傳承人賈銀鳳為家人做了一頓“莜面大餐”。對她來說,這是傳統(tǒng)的鄉(xiāng)風民俗,也是濃郁的親情味道。
當日,記者來到被譽為“中國莜面之鄉(xiāng)”的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正值午時,賈銀鳳正在廚房忙碌著制作莜面,手法嫻熟。只見她將和好的莜面取指頭大的一小塊兒,在光滑的石頭上推壓成一寸左右長的薄片,再用食指繞一圈卷起來,一個莜面窩窩就成形了。一會兒的功夫,一籠大小均等、排列整齊的莜面窩窩便做好了。
賈銀鳳說,莜面的制作工序要求嚴格,講究“三熟”——分別是將莜麥炒熟、在和面的時候用熱水將莜麥粉潑熟、最后將莜面蒸熟。每一“熟”都有不同的香味兒,令人聞之垂涎。賈銀鳳十歲便跟隨母親學做莜面,經過三十多年的傳習實踐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她制作莜面成活兒快、外形美觀、口感精到、花樣繁多。她會做鴛鴦、蝸牛、魷魚、大雁、貝殼、鳥窩等近40種不同造型和樣式的莜面,讓人大開眼界、眼花繚亂。
“莜面魚魚、推窩窩、抹個卷、蒸頓頓、莜面餃餃、炒莜面、拌莜面等等,樣式各異,做法不同。”說話間,香噴噴熱騰騰的莜面大餐上桌了。
【責任編輯: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