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草原文藝 > 正文

馬文化的全新表達

來源:正北方網(wǎng)-內(nèi)蒙古日報 作者:安英      2016-08-15

    本欄圖片為《千古馬頌》劇照?!侗狈叫聢蟆酚浾唏R麗俠 攝

  舞臺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震撼之美。在錫林浩特市中國馬都上演的由內(nèi)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傾力打造的大型馬文化全情景綜藝演出《千古馬頌》,以獨特的藝術構思,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氣勢恢宏的場景,精美絕倫的演出,史詩般演繹了蒙古族馬文化的深厚底蘊,予人以心靈的震撼。

  以全新視角展示馬文化

  《千古馬頌》以天、地、人、馬的關系為邏輯架構,由“天降神駒”“人馬情緣”“馬背家園”“馬背傳奇”“千古馬頌”5部分組成。該劇講述了蒙古民族與駿馬相遇、相識、相伴、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情感經(jīng)歷。蒙古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馬作為蒙古民族最親密的朋友之一,早已融入蒙古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成為忠誠、無畏、擔當、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的象征。自古以來,以駿馬為題材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計其數(shù),如史詩、長調(diào)、短歌、呼麥、舞蹈、馬頭琴等等。

  《千古馬頌》是弘揚馬文化的又一力作。全劇以表現(xiàn)主義手法營造的震撼人心的場面不失歷史的真實、浪漫,猶如一幅唯美的巨幅畫卷,詩意地傳達著一種凝重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編導大手筆地運用真實的駿馬作為劇目的主角貫穿全劇,無論是演員與馬默契配合的演出,還是劇中的音樂、舞蹈、雜技等其他藝術元素,都是為“主體”服務的,達到充分展示游牧民族文化本身魅力的目的。舞臺前后兩部分為人與馬劃分了各自的表演區(qū)域,但人的表演不局限于自己的表演區(qū)域,隨著情節(jié)和節(jié)奏的不同更迭,馬術演員、舞蹈演員、歌唱演員與馬融為一體的表演將人馬情緣演繹到了極致。

  將駿馬作為一臺大型展示劇目的主角,和諧共生的故事,可謂是首創(chuàng),是編導依托草原文化,更新舞臺藝術觀念的藝術創(chuàng)新。

  多種藝術形式增強舞臺表現(xiàn)力

  《千古馬頌》自始至終都以震撼和唯美為基調(diào),多種藝術形式運用地和諧統(tǒng)一。在有限的時間里,歌舞、雜技、馬術、動畫等藝術精品沒有進行表面的一般化處理,不是簡單的演出形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將每一個藝術形式展示的時機、展示的內(nèi)容、展示的角度,安排得恰到好處,取舍合理,剪裁得當。在特定的情景中演繹了天、地、人、馬的和諧之美。

  雖然在《千古馬頌》中,馬是演出的主要元素,但仍然不能離開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烘托。編導注重把握整體演出風格的一致,特別強調(diào)表演節(jié)奏的張弛。馬與音樂的契合、人在馬上的技巧、馬的各種隊形變化、人與馬的舞蹈以及雜技等共同營造出一種雄渾豪邁的氣氛。蒙古族長調(diào)、短歌、呼麥、馬頭琴等音樂形式隨著劇情發(fā)展交替出現(xiàn),長調(diào)中馬背家園的溫馨場面,短歌中青年男女的愛戀之情,呼麥中的戰(zhàn)馬嘶鳴,白發(fā)老人悠遠滄桑的琴聲中的人馬情緣,無不體現(xiàn)出蒙古族音樂的獨特魅力。舞蹈、馬術與雜技在表演的前后兩個區(qū)域適時地出現(xiàn)、巧妙地貫穿。人與馬簡單而抒情的舞蹈;舞蹈演員歡快熱烈的套馬群舞,馬術演員在飛馳的馬背上套馬的英姿,雜技演員的傳統(tǒng)雜技鉆圈、馬術演員在馬背上單人單馬、多人多馬的馬上直立、馬上倒立、金字塔造型等高難度技巧的展示,前后呼應、相得益彰。尤令觀眾贊嘆的是數(shù)十匹馬表演的蒙古族特色的“盛裝舞步”,充滿美感和藝術享受。

  《千古馬頌》在舞美及燈光的處理上堪稱大制作,高科技聲光電及全息影像技術的運用,展示出高超的水平。演出開始LED屏上浩淼宇宙中,隕石開裂,一匹白色的高大駿馬躍然而出。隨后幾匹白馬優(yōu)雅、高貴地走入舞臺中央,寫意與寫實的結(jié)合,天空與陸地的時空境界,引領觀眾進入一個立體的夢幻世界??萍际侄巫尅肚Ч篷R頌》的演出更具張力,演出氣氛更加熱烈,舞臺表演空間更加拓展。

  當然,服裝造型也是該劇的亮點之一。每一套服飾都是符合劇中人物身份的創(chuàng)造。民眾的生活服飾、士兵的鎧甲服飾、貴族的華麗服飾都具有極強的美學韻味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服裝造型注重服裝的質(zhì)感、圖案,強調(diào)顏色與環(huán)境的和諧。騎在白駿馬上的白袍騎士、拉琴的白袍白發(fā)白胡子老人、騎著白馬,手持白蘇力德著白色蒙古袍的男子,盛裝舞步中的具有西方元素的華麗長袍、騎著小矮馬穿著色彩斑斕服飾的孩童等,營造出一場華美的視覺盛宴。

  蒙古民族生存理念的藝術表達

  蒙古民族與天、地的和諧相生,與所有眾生的共生共存,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深邃文化的內(nèi)涵。因此,當馬這種富有靈性的動物,走入蒙古民族的生活,注定成為這個民族的伙伴。

  斗轉(zhuǎn)星移,蒙古馬伴隨著蒙古牧人進行著春夏秋冬四季游牧的生活;激烈廝殺的戰(zhàn)場,勇士和馬受傷倒地,勇士掙扎著把最后一點水喂到馬的嘴里,馬把勇士馱走;白駿馬聆聽老人拉著馬頭琴,溫馨浪漫;一家四口在勒勒車前為一匹白駿馬梳馬尾、給駿馬配上精美的鞍韂;馬匹在草原上閑庭漫步,聽著牧人悠遠的長調(diào);老人把馬奶酒灑在馬背上,充滿愛戀和祝?!@一幅幅蕩氣回腸的畫面,酣暢淋漓地詮釋了蒙古民族與馬的神圣情感。

  對駿馬的生命的尊重,是蒙古民族特有的心理定勢所決定的,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由此產(chǎn)生的馬文化之花也必將在這樣的生態(tài)文明中詩意地綻放。

  陰山巖畫、藍天、白云、氈包、馬群、姑娘小伙、套馬桿、敖包、勒勒車、一望無際的遼闊草原……在錫林郭勒盟中國馬都核心區(qū)1.2萬平方米的馬文化演藝廳,一幅田園牧歌的馬背家園美麗圖景——《千古馬頌》正在驚艷上演。

  隨著旅游季的到來,《千古馬頌》這臺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彰顯草原文化優(yōu)勢,展現(xiàn)草原文明絢麗多姿、馬背民族雄奇剽悍、蒙古民族人馬緣厚情深的綜藝演出,成為一項重要的內(nèi)容吸引著八方來客。

  《千古馬頌》自2014年首演之后,每年都會雕琢完善,至今已演出近百場,接待觀眾近10萬人次,并于2015年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跨界融合舞臺劇”項目資金資助。本期《文藝評論》,讓我們一起用專業(yè)的藝術眼光,來感受《千古馬頌》的獨特魅力。

【責任編輯:北極星】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