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草原文藝 > 正文

阿拉善仿古地毯重現(xiàn)斑斕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wǎng) 作者:      2016-07-05

古色古香的阿拉善仿古地毯。

   遠古時候,生存條件惡劣,人類捕獲野獸取其皮鋪在崖洞、草屋內的地面上,睡覺休息就不感到潮濕和寒冷了,這是地毯的來源。后來,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用羊毛、牛毛捻線,編織成毯,鋪地取暖,形象地稱之為“地衣”。用羊毛編織的“席”“罽”等織物,便是地毯的前身,這在史書《尚書·禹貢》中有記載。

   我國最早的地毯實物出土于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的夫妻合葬墓,根據(jù)出土的竹簡記載,它應是漢代的制品。漢朝,地毯曾同絲綢一樣在中外交流中受到青睞。

   唐朝,山西、四川、云南、安徽等地織造毛織和絲織地毯。貞觀年間,安徽宣州進貢宮廷的紅絲毯,栽絨厚,質松軟,品質極好。地毯從生活用品升華到了工藝品,成為皇室之間相互贈送的禮品。白居易在《紅線毯》詩中有“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的名句。

   元代,在大都設有“工部”及“匠作院”。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僅官辦制作地毯的工匠就達萬人。

   明清時期,地毯工藝更加細化,色彩更為豐富,圖案也更趨完美??登⑹榔陂g,宮廷“如意館”御用畫師參與設計地毯,皇宮和寺廟鋪設地毯,文人富商均喜愛地毯,加速了地毯業(yè)的發(fā)展。據(jù)《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雍正元年在北京設染織局,內有九名技藝高超的匠人專為宮廷織造地毯。晚清時,僅北京就有官辦和民營的地毯作坊近300家,工匠達3萬人。

   故宮博物院藏有來自青海、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織造的地毯,均為清朝時的貢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傳承人在繪制新式圖案。

  走進阿拉善盟巴彥浩特鎮(zhèn)定遠營古城墻東長廊,如同走入一個文化藝術展廳,不論是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形狀各異的奇石,還是色彩斑斕的阿拉善仿古地毯,都好像在講述著一個個關于阿拉善久遠的故事。在整齊有序的交易攤位中,阿拉善仿古地毯格外醒目,人們在一塊塊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仿古地毯前流連駐足。

  “近年來,在政府重視和關注下,阿拉善仿古地毯發(fā)展很快,我們再不擔心這項傳統(tǒng)手工藝失傳。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發(fā)展不僅解決了一些下崗人員的就業(yè)問題,還使這門手工藝術得到很好的傳承。”在定遠營古城里,玉真仿古地毯加工店的徐紅梅一邊向顧客展示阿拉善仿古地毯,一邊對記者說。

  定遠營古城的仿古地毯加工店僅是阿拉善仿古地毯文化發(fā)展一個側影。近年來,阿拉善加強扶持處于低谷的仿古地毯文化產(chǎn)業(yè),使之從弱到強華麗轉身,在保護和傳承中綻放異彩。

 

仿古地毯加工店的徐紅梅向顧客展示地毯。

  保護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

  阿拉善仿古地毯是中國地毯五大路系之一,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已在阿拉善大漠安家落戶。其制作技藝繼承了阿拉伯地毯和京式宮廷地毯的傳統(tǒng),以精湛的工藝,淳樸秀美的圖案,古色古香的風格,隔潮耐磨的性能,在大漠戈壁獨樹一幟,歷來被行家尊為中國仿古地毯的鼻祖。阿拉善地處漠北,風沙大,地脈干燥,土種羊毛鱗粗、潔白,物理性能極好,織出的地毯具有彈性強、拉力強、光澤好等特點,因此駝鄉(xiāng)阿拉善也有“地毯故鄉(xiāng)”的美稱。

  “阿拉善仿古地毯以土種羊毛為原料,植物染色、8字綰扣,以做工精細獨特,圖案淳樸秀美,藝術風格莊重典雅而著稱。精品有《山水牡丹》《海水朝陽》《滿地金磚》《鹿鶴同春》《九龍抱柱》等,在國內多次獲獎,聞名遐邇。”阿拉善左旗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科負責人常偉華介紹道。

  然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阿拉善仿古地毯這一傳統(tǒng)手工業(yè)受到?jīng)_擊。

  “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工藝落后,制作緩慢,加上經(jīng)濟效益低、傳承人年事已高、后繼乏人等因素,制約了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至2000年阿拉善仿古地毯已經(jīng)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瀕臨滅絕危機。保護是為了更好的傳承,近年來阿拉善盟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使這項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煥發(fā)新的活力。”常偉華說。

  為了保護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工藝,2005年開始,阿左旗文化館搜集、整理了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的相關資料,走訪了地毯制作工匠,充分了解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阿拉善盟加大對仿古地毯織造技藝的資金投入力度,委托阿左旗文化館成立非遺小組,展開搶救仿古地毯織造技藝的工作:加強對傳承戶、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對傳統(tǒng)的織造技藝進行挖掘和整理,收集制作具有傳統(tǒng)特色、原生態(tài)的阿拉善地毯作為原始資料進行保存。

  2008年,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阿左旗恒瑞翔地毯公司承擔起繼承和保護阿拉善仿古地毯制作技藝的重任,進行阿拉善仿古地毯的原料收購、生產(chǎn)加工、銷售經(jīng)營、文化底蘊的挖掘整理等工作,還組織一批有經(jīng)驗的地毯手工藝人,從事仿古地毯的生產(chǎn)與銷售。

  經(jīng)多方努力,目前已制作出消失近20年的具有阿拉善特色的深藍、淺藍、綠藍的“三藍”真色地毯,織造了失傳多年的“富貴壽考”“鹿鶴同春”等圖案的傳統(tǒng)手工地毯。

 

阿拉善地毯廠一角。(資料圖片)

  傳承織造技藝

  為了讓仿古地毯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下去,2011年阿左旗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小組對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幾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走訪,進一步完善了項目傳承鏈,建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傳承人傳承機制。多次舉辦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培訓班,培養(yǎng)了一大批地毯織造人才,為阿拉善仿古地毯奠定了長遠發(fā)展的基礎。

  今年60歲的段麗珍是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1972年,年僅16歲的她進入阿左旗地毯廠,開始學習織毯技術,開啟了她的織毯生涯。當時,家里姐弟7個,經(jīng)濟壓力大,作為家中的長女,為減輕家庭負擔,她高中畢業(yè)就進地毯廠當了一名織毯工人。憑著認真努力的工作態(tài)度,段麗珍很快掌握了地毯的織作、片花、整形、造舊及成品驗收等技藝。1990年,由于她技藝嫻熟而精湛,被聘為廠里的技術指導員和專職質檢員。2004年,地毯廠經(jīng)營不善倒閉,段麗珍于是開起了織造廠,共招收30余名下崗失業(yè)人員。如今,她的織造廠已成為阿拉善盟地毯制作行業(yè)中規(guī)模最大、知名度較高的一家。

  段麗珍被確定為傳承人后,主要精力都用在保護傳統(tǒng)工藝和傳授織毯技藝上。她發(fā)動家人、親友做宣傳員,動員農(nóng)牧區(qū)的親友們學習阿拉善仿古地毯織造技藝。段麗珍先后收授幾十名徒弟,她認真、仔細、耐心地傳授技藝,要求弟子遵循傳統(tǒng)的地毯織造方法。為宣傳阿拉善仿古地毯,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術,段麗珍熱衷參加各類社會公益性活動,先后在“全區(qū)第七次精神文明建設經(jīng)驗交流會”“中國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博覽會”“阿拉善盟第二屆衛(wèi)拉特藝術節(jié)”等展會上,展示精美的阿拉善仿古地毯作品《上山虎》《下山虎》《神來之筆》《大小博古》等。她織造的地毯《美麗富饒的巴彥浩特》《吉祥富貴》等,先后在三屆阿拉善盟民間藝術家作品大賽中摘得桂冠。

  “作為傳承人,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多教學員,讓阿拉善這項傳統(tǒng)的手工藝世代傳承下去?!倍嘻愓湔f。

  在保護和傳承中,阿拉善仿古地毯日漸綻放出新的文化魅力,正在被世人所關注,深受國內外客戶青睞。

【責任編輯:天亮】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